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古人如何避暑

时间:2022-08-04 11:30:58

  霍寿喜

  盛夏酷暑,烈日炎炎;三九寒冬,北风吹雪。面对高温和严寒,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养生保健的?总结起来,只有八个字:因天制宜,顺应自然!

  夏之三月,湿热交加,暑气逼人,是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宋代梅尧臣的“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就是描写中伏日在古树参天、环境幽静的寺院里喝茶消夏的情景。夏季水面温度一般低于别的地面,所以诗人扬万里就视荷花池为清凉的世界,几回流连忘返过后,写下《暑热游荷花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西风和荷花,令诗人的心情也无比舒畅。

  夏季最凉快的地方还是树林。大诗人王维喜欢独自一人在幽静的树林里弹琴唱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许是古代的树木植被比现在要多,所以夏日里诗人们经常出现在竹林里或树荫下:“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刘禹锡);“六月清凉绿树阴,小亭高卧涤烦襟”(陆希声)。

  消暑纳凉是不是非得去荷池或是树林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在自家庭院中接风纳凉:“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柳宗元也喜欢临窗的案几上午睡纳凉:“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而陆游则更加重视午睡的消暑作用,甚至有客来访也不例外:“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须臾客去主人觉,一半西窗无夕阳。”

  和其他诗人相比,宋代的温革似乎特别强调宁心消暑,他认为“避暑有妙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是清凉山”。这一观点显然就是“心静自然凉”的翻版。事实上,在炎热时候,抛开一切杂念,做到神清气和,确实可防心火内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人的精神状态放松时安静时,其呼吸、心率、血压、体温、代谢均相应降低。由此可见,古代诗人写纳凉诗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和趣味,的确能提高诗人的耐暑能力。由此类推,今人如果在炎炎夏日,能读点山水诗(当然包括消暑、纳凉之诗),全身心地投入到诗的意境中,让自己的意念遨游于竹林、花池或幽静的庭院,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定会收到心醉忘暑的效果。

 

  

 

  

 

  

 

  

  •  
  •  
  •  

 

稿件来源: 铜陵新闻网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