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唯
七年了,完全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买菜做饭、散步闲逛,读书写作,这是我现在的生活状况。
一个人,是孤独的。正如丰子恺的那幅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满目空灵,只剩下一钩新月和冷掉的茶,而人,已经孤独于月下寂影里了。其实,“孤独”对人并不总是坏事,如果能深入其中,就会发现“孤独”和你精神上的契合,或许只有在“孤独”中,以往看不透的,慢慢淡了,始终执着的,渐渐放了。对于进入人生“下半场”的我来说,昨天是历史,明天是未知,今天是恩赐。
每天早晨,走进人头攒动的菜场,那嘈杂,那吆喝,那气味扑面而来,如果你不知何为人间烟火气,那就到菜场来体验一下。我买菜不喜欢讨价还价,也不挑三拣四,更不看秤,说多少钱给多少钱,几乎不假思索就买妥了。我这不是穷大方,更不是装大款,想想这些卖菜人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到几十公里外的批发市场进货,风里来雨里去,无非就是赚几个辛苦钱,只要不弄虚作假,不缺斤少两就行。《朱子家训》上说,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肩挑”是农耕时代中国商贩的典型形象,他的每一分钱都体现在体力劳作上,所以古人总结,和做小生意的挑贩们交易,不要占他们的便宜。这其中包含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尊敬。
晚饭后,去住所附近的环城公园散步已成多年习惯。一个人散步最大的好处是,笃笃定定、慢慢悠悠,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使得你最接近你自己。一花,一草,一鸟,一石……都是途中的小友,可随时为它们止步,只须目光,不用言语,甚好。作为一名常与文字痴缠之人,散步不仅是我放松身心的方式之一,而且常常还给我带来许多灵感。不少时候,我会边走边想着电脑上正处在进行时的一篇稿子,走着走着,脑子里突然会跳出一个情节,一句躲藏已久的格言,这时候,我会停下脚步,赶快把这些文字记下来——不用笔不用本子,我掏出手机,自己给自己发一个微信,瞬间搞定,此刻的得意之情,惟有“呵呵”可以表达。
晚上九点,我最爱做的一件事是在书房磨上一段“挣扎”的时光。有朋友善意地提醒我:“别写了,你早不在读者的视野了。”仍不死心,继续涂鸦不已,平实得就像一个老农种自家的自留地里忙忙碌碌。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所有写作都是一种纪念。”是的,选择写作,实际上就是选择一种精神方向,选择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态度。在自己的世界里勇往直前,每个人都可以活得像一支队伍。
读书素来是一件雅事。书的魅力在于翻开书页,这本身类似一种仪式——将众声哗然挡在门外,让生活、内心慢下来,进入一本书,进入一个作者的内心世界。书中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痛苦与欢乐,恐惧与平和,卑微与崇高,苟且与担当,以及种种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和爱恨情仇,都可以通过阅读来感受。卡莱尔说过,书籍里横卧着历史的灵魂,读经典就是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因此我说,书房就是我的寺庙,它是众神狂欢和叹息的地方,也是我独自修行的场所。
以前总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觉得热闹才是好。现在却更喜欢清静。忘了是谁唱的:“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我常在灯前月下看自己的风景,读自己的心语。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学会跟自己说话,让那些想跟别人倾诉的话,慢慢烂在了心里。一个人来去自由,没什么束缚,时不时做几样好吃的奖励一下自己,也会把屋子清理得很好,让自己住得更舒适,一个人去电影院看场电影,让自己沉浸在男女主角悲欢离合的故事里……开心了就庆祝,难过了就发会呆。自己的情绪自己消化,自己的难题自已解决。这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存的能力。
一个能与自己为伍的人,其实也可以丰盈、温暖而充实。孤单,也是一种生活。
稿件来源: 铜陵新闻网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