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竞
你知道吗?大通曾是享誉中外的皖南“大盐仓”。
民国以前,大通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食盐进出口港,是享誉中外的皖南“大盐仓”。那时,大通食盐的中转运输,是大通港进出货物的主要货种,是安徽省唯一的食盐集散地,食盐的仓储和中转运输的不断扩大,是大通市镇的发展和被誉为“中国小上海”的重要因素。
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清政府为了统购食盐,在大通设立了盐务管理机构——“楚西掣验局”,并传旨凡由下游十二圩起运的盐船开往江西、湖南、湖北及皖各县者,都要在大通落帆停航、抛锚候检,经楚西掣检局(现大通下街头木材公司处)掣秤、验票、加税。过境的盐船,凭票纳厘,每票征税银二十八两,俗称“二八佳人”。每月通过大通港进出口食盐达十万担以上,故被朝廷赞为长江“食盐集散地”,中国皖南“大盐仓”的美称。自1862年(同治元年)以后,除大通楚西掣验局能征收江西、两湖过境的大量盐税外,长江招商局承运安徽省各地食盐每年定额护照就有600张,每年盐销售量477760担,可想盐税收入更是颇丰。
1865年(同治四年),曾国藩以两江总督兼清廷盐政大臣的身份,由南京西上巡视,途径大通,登和悦洲亲临视察。他仔细看了江岸、泊位、水深和流速,当看到大通与和悦洲之间有一天然窄长的内江(鹊江),能任千艘大船停泊,掣验局在此可节控苏、皖、浙、赣等数省水上航运,又便利征收厘税时,情不自禁地惊呼:“此乃天赐吾一良(盐)仓也!”从此,清政府认定大通为长江流域开办盐务营运的最大最佳口岸,不可多得的中国皖南大盐仓。为扩大盐务营运,增加国库厘税收入,曾国藩在巡视中当即决定,将楚西掣验局更名为“盐务招商局”,在和悦洲大关口投资建造了一幢坐西朝东的13进盐仓,委派朝廷大臣荣信担任盐务官员,专理大通的招商、验照、抽秤、收厘等事务。凡盐船溯江而上的,都得经过大通盐务招商局另给水陆执照方可转运他处口岸。由于储盐和中转运输的日益扩大,加之大通港口掣验局掣验手段的不断加强和完善,大通盐运业很快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港口食盐吞吐量与中转量名列长江各大城市之首。
时隔一年多,于1866年(同治五年)4月,李鸿章又遵照清廷旨意,为进一步发展盐务营运,强化盐务监督,又改制“大通盐务招商局”为“大通盐务督销局”为总局,另设“皖岸督销局”(在今和悦洲老粮站处)为分局,总局设道员,直接管辖皖岸、芜湖两个分局。销往湘、鄂、赣、皖四省食盐均需通过大通口岸查验,据记载,平均年运量达3740547.6担。
大通和悦洲自设盐务机构以后,除驻有清军“水师大通营”守卫外,另设有水上关卡,专司检查江上来往船只,防范越关逃税。总卡设在和悦洲大关口,全洲设上中下三道卡,每卡配炮船一只,日夜游弋江面,发现越关偷逃盐税的船只,即追击泊岸。更为严厉的是,大通“六百丈”为扼控大通和悦洲两岸的咽喉之地,清军的“水师大通营”重兵驻扎于此。营地备有数艘炮船,是防守整个大通口岸的水上关隘,因位于长江北岸,故称为北卡。清廷的盐税又称盐课,系对食盐产、运、销税捐的统称。因此清朝征收盐税有“三课”之说:产盐纳照课、运盐纳引课(正课)、销盐附加税为税杂课。这是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在同治年间,大胜、金柱、荻港、大通四卡的厘金,每引盐税总纳铜钱六千文,盐船抵岸后一并交纳。因此,大通督销总局每月税收高达五千两白银。当时,食盐在民间比较金贵,盐税收入对清政府又有特大贡献,因此朝廷对大通这个“皖南大盐仓”非常重视,大通的经济效益也因此升级为长江之首。大通和悦洲两岸老百姓,直到今天还流传着一句“一年长督销,十万雪花银”的顺口溜,反映了大通皖南“大盐仓”储备、中转食盐通过量的巨大和盐务营运的兴盛。
稿件来源: 铜陵新闻网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