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一张残纸

时间:2022-08-05 10:29:44

  敦煌是个好地方。敦煌有个玉女泉,留下过很多神奇的传说。有博主发了张照片,是一张旧纸的截图。纸上有字:“城西八十五里有玉女泉,人传颇有灵。每岁此郡率童男女各一人,充祭湫神。年则顺成,不尔损苗。父母虽苦生离,儿女为神所录,欢然携手而没。”

  这是一张敦煌残纸。敦煌残卷的由来,余秋雨在《道士塔》里曾经含混地讲过。略为不同的是,以前见到的残卷书页发黄、支离破碎,而这张纸白底黑字,没有多少沧桑的感觉。

  博主说,“(这张纸)应该是某个文书辑录里的,是晚唐的敦煌文书影印”“是归义军时期的。”

  博主又说,“不记得是哪本辑录上的了”。于是去搜索。发现这段文字出自于《大藏经》。

  这张纸从晚唐来,而我国第一部《大藏经》(《开宝藏》)始刻于于宋代。后人,辑录了前人的作品。

  继续查资料。发现《大藏经》辑录的这段文字,出自于《敦煌录》。而《敦煌录》系唐代写本,是篇千字文,没准也是残卷。

  之后又发现,上述文字同样载于《悟空入竺记》。

  《入竺记》是唐代僧人圆照的作品。公元800年,圆照拜访了从天竺求法归来的高僧悟空,记录了悟空游历天竺和西域的见闻。从性质上看,《入竺记》类似于今天的人文地理类访谈。

  悟空俗名车奉朝,本是唐玄宗派出的外交使团成员。在出使西域的路上得了重病,遂滞留在当地,成为一名僧人,法号“法界”。

  安史之乱后,法界携带佛教典籍和佛牙舍利回国,被唐德宗赐法号“悟空”。去的时候是黑发少年,回乡时亲人零落,已是个白发老僧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悟空和唐三藏关系不大。二者相差的年代较远。

  我要说的,还是这张纸。这张纸从唐朝来,它本是一个抄经人的作品,曾经被很多人反复阅读过。那些人中间,有耄耋之年的和尚,有逃学归来被打烂屁股的学童,也有经历过现实生活烹炸煎煮的中年人。它目睹过战乱、离伤,以及春花与秋月的美好,礼诵与佛号的庄严……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被尘封在一间小屋子里长达千年。

  这纸上的字也绝对谈不上飘逸和美好,有点像今天书法班学员留下的文字。

  认真读了,发现竟是个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敦煌境内的玉女泉,颇有些灵异。据说潭中住着一个神物,擅长兴风作浪。每年,当地人都要向它献上祭品:一对童男童女。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年的风调雨顺。否则,神物就会发怒,当地就会发洪水,冲毁田地、颗粒无收。

  这张纸记载了当年敦煌郡献祭的过程。——孩子的父母,亲手带着孩子下到潭水中,看着孩子渐渐沉没:“父母虽苦生离,儿女为神所录,欢然携手而没。”

  孩子懵懂无知,父母却知道这是生离死别。

  但是,当父母的心里还有一丝安慰:孩子是被神选中的,这也是一件好事啊!于是,就释然了,就“理性”地看着孩子沉到水底去了。

  真的“欢然”吗?!就像某些极力怂恿他人,为某个宏愿献身的故事中,那些被献祭的当事人,真的开心吗?

  “这世上的所有罪恶,都有美好的说辞。”——这,是一个中年男人千锤百炼后总结得来的经验。

  无知,无奈,悲凉,沦落……让人感觉到骨子里的冷。

  这张薄薄的纸上,看不到今人所说的常识,也看不到希望。它讲的是一个年轻生命如何被扼杀的故事,如何被“合理”杀害而父母亲人欣然放手的故事。

  在“西门豹治邺”里,我们也看到过类似的场景。不过,那时的祭品是年轻漂亮的大姑娘:河伯,要娶媳妇啦。

  与童男童女不同,那是性的献祭。从西门豹治邺,到玉女泉献祭,前后距离也有一千多年了。

  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从金文和小篆书写进入楷书时代,从井田制过渡到一人一牛耕作……但在某些认知领域,并没有多少明显的进步。

  面对这张纸,任何批评都是无力的。就像一个人,看着一只蚂蚁站在树叶上,而那片树叶在历史的风浪中渐渐沉没……所有的后来人,和当年的敦煌人一样,是束手无策的。

  隔着一张纸,看着在潭水中渐渐松开的那双父母的手,以及他们终于释然、“欢然”的表情,我的泪来了。
 那是一种逼你迫你,要你主动“认命”的叙事方式。冯磊

稿件来源: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