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四中午,妻在朋友圈发消息:“总以为来日方长,却不知有时来日不多,同年伯走了……”我真的不敢相信。
同年伯是岳父的结拜兄弟。他们从30来岁开始,历经46年了,志同道合,往来甚密。
听说,当年同年伯从望江到江南东至县山里砍柴,借住在我岳父家,俩人一见如故,又是同年出生,便结为拜把兄弟,从此情同手足。
在我20多年的接触和交往印象中,同年伯重情重义,对晚辈尤为疼爱,每次提到他,妻都念念不忘小时候同年伯对他们兄妹的好。“同年伯没养女儿,曾提出让我做他闺女,我大我妈没舍得,后来他领养了一个女儿,比对几个儿子还疼呢!”妻告诉我。
大舅哥刚退伍回来的那几年,工作不太顺利,在一些事情上与岳父的意见不一致,父子关系一度不和谐。同年伯知道后,两边做工作。在岳父那边,他劝说:“孩子大了,该放手了。”在舅哥这边,他叮嘱:“男孩子要有男人的担当和大度。”
那些年,望东长江大桥还没开通,同年伯每次去岳父家,都要带上同年妈,一住就是几天。冬天里,他们围坐在火炉边,谈过去吃过的苦,谈眼下的幸福生活,谈江南江北的新鲜事儿,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这样的场景,不知情的人哪里认为他们是陌路相交的兄弟,分明是血缘至亲啊!
岳父每年也要带上岳母来望江走几趟,有时顺路看看我们。今年正月,在妻的提议下,两大家人在望江相聚。那天晚上,儿孙辈能到的都到了,同年伯十分高兴,喝起酒来不输年轻人。坐在旁边的同年妈提醒“少喝点,喝慢点”,他端起杯子一饮而尽,喜滋滋地说道:“没事的,多难得啊!”看着老老少少、开开心心的一桌人,同年伯的言语中流露出真切的感情。看得出来,越是年龄增长,他越是珍惜那么多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分。我真的羡慕、敬佩这份情感,感受到别样的温暖。
多年前,家父、岳父、同年伯三位同年长辈相聚岳父家的时候,他们有约,等我有出息了,让他们在望江风风光光、热热闹闹地聚一聚,同时过一次生日。我真的是没出息啊!他们这一点点心愿迄今都没有满足,以后再也无法弥补了。
记得油菜花开的那会儿,有天傍晚,我和妻一道送鱼到同年伯家,老人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一再说下次去一定要提前通知,在他家吃顿饭。哪里还有下次啊!离开的时候,老人家在街口目送我们的情景,成了永远不可能再出现的画面。
那次没在他家吃饭,同年伯一定感到过意不去。第二天早上,老人的大儿子,也就是我们的大哥,给我打来电话,约我们抽时间陪两边的老人一起聚聚,我因为各种说不出来的理由,对大哥说等等,一定有机会,没料这一等便成了终生遗憾。
大舅哥从浙江匆匆赶回来,追忆往事情深,悲从中来,在朋友圈发了一篇祭文。字里行间,让我感动于这份接近半个世纪的结拜兄弟之情,虽然一家在江北,一家在江南,但无论是在过去的艰苦岁月,还是在日子越来越红火的今天,这份情一直呵护着,并延续到下一代,像窖藏的陈酿,愈来愈散发醇香,在当下的世俗里也可以称得上一段“传奇”吧!石圣华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