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新华
说实话,这篇稿子编发时,我还是犹豫了好一阵子。不为别的,只是有种莫名的顾虑。一友人见了,笑着说,这有什么好担心的?文字本来就是交流的,想想也是这个理。在他的鼓动下,我还是决定把它发出来,姑且当做朋友间一种互动与交流吧。
时光荏苒,屈指数来,退休生活,已过七载。
回想起7年前的那个秋月,我走下教坛,结束了一辈子的教学生涯,回到生我养我的那片故土,成了一个自由身。或许在有些人看来,退休就是享清福。于我而言,退休是进入人生旅途中的下一个站点,或者说只是一次角色的转换。说实话,一下子无事可干,我还真有点不习惯。
既然我们都是人间烟火中的过客,无法去增加生命的长度,不如去增加生命的宽度与厚度吧。而现实生活中,相信身边每天都会有值得记住的事情发生,那么,我们为何不把它记录下来呢?而事实已经在反复告诉我,行走在文字里,确实是件有趣的事。借助文字,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外面多彩的世界,增加见识,充实自己,更重要的是让内心有了一份淡定与从容。
生活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各种自媒体如路边的花花草草,伸手就是一大把。这正好为我提供了练手的机会。不会电脑怎么办?好在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从2015年开始,我就在手机上写,手机上发。县内几家网站和县文联微信公众号,都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记得,在一篇题为《宰相何如宠趣闻轶事》的网文留言中,有位网名叫“江南倦客”的网友,在留言中说:请作者将这篇稿子发我邮箱,并附了邮箱号。呵呵,不久,这篇稿子便在《枞阳杂志》发了出来。接着又陆陆续续刊发了我写的《记忆中的石矶头小街》《青山石屋寺散记》等稿子。这时我才知道,给我邮箱号的不是别人,而是该杂志执行主编、县作协主席谢思球先生。
在谢老师的鼓励下,2016年,我有多篇散文随笔,陆陆续续在《安庆晚报》《振风》《枞阳新闻.副刊》等纸媒刊发,并于当年成为铜陵市作协会员。2017年,我开始尝试游记与文史写作。并在《铜都晨刊》《五松山》《铜陵文学》上刊发了十多篇文稿。这对别人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对在文学上刚刚起步且已是暮年的我来说,尤为珍贵。
回望自己的写作之路,可以说是百感交集。虽然自己的文字还不够成熟,难登大雅之堂,但我已经努力过了。为记录这个催人奋进的时代,我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心语,发表在各种媒体上的文稿有300多篇,其中刊登在公开出版物(纸媒)上有近百篇。当然,每一次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生命中的那些有缘人,譬如安庆《振风》杂志特约编辑李凯霆先生、《安庆晚报》副刊编辑黄涌老师、《安庆广播电视报》“夕阳红”栏目编辑丁秋菊老师,《枞阳新闻.副刊》蒋骁飞老师等;离不开一位位良师益友的热忱帮助与指点,譬如《铜陵日报》副刊编辑郭月红老师、《铜都晨刊》“文化与旅游”栏目编辑杨波老师等;离不开市县文联与作协一次次提供的学习机会。
这本文集初选文稿67篇,大都是公开发表过的。或许有人会问,为啥要选67篇呢?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只是自已到了67岁时,才有了这本集子。这既算是对人生的一次回眸,也是对晚年生活的一种誉示与激励吧!书稿在外审时,专家建议删除其中的两篇,本着择善而从,最终选中65篇。同时,疏利民编辑还帮我约请了枞阳籍杰出乡友新华学院董事长王孝武先生帮忙作序,在这里,深表感谢。
出版这本文集,不是我最终的目的,但我非常珍惜。各位评委老师的认可与肯定,是对我最大的褒奖。而编辑这本书稿的过程,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告别了一直依赖手机与平板电脑那种落后于时代的写作方式,尝到了电脑写作的便捷,体验了一次编稿人的艰辛与不易。在此,还要感谢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和本书编辑疏利民先生的辛勤付出。
古人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知道,在写作的道路上,自已还是一个高龄新手,因此,本册所选的作品,在文字上,还难免存在着青涩与毛糙,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前行。走在梦想的路上,感觉生命的每个时刻都是年轻的。
透过今年高考作文题,又一次在谆谆告诫我们,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时代,无论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还是正在向上的中青年,都需要静下来,不能只读短、平、快的作品,花拳绣腿的作品,而要敢于读名著,读大书、硬书,延展视野、提升素养、丰富心灵。特别是阅读经典著作,让今天的青少年与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建立一种连接,形成一种强大的发展能力。
很多人都渴望自己能变得更出色,这是件好事,但无论你想要做成什么事,都没有捷径。所有看似风光的背后,都藏着无尽的汗水;所有令人羡慕的成就背后,都是不一般的自律。生活终会奖赏一个自律的人。
总之,人生从来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过早的放弃。相信自己:初心在,梦就在,好运来!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