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与生长,是一种雄伟的、铿锵有力的踏实感,于我是那么亲切。金寨路高架南延沸腾的工地,这条正在发生更大变化的合肥南北大动脉,不可否认让你觉得它的身上有一种力量。
草植在清凉的晚风中活过来,能够嗅到风中夹杂着绣球、夹竹桃、茉莉、米兰的幽香,机械履带碾过青草的气味,以及切割金属的味道、身材魁梧的味道、从身边驶远的十几个轮子的卡车散发的新挖土壤的味道。钢筋就像庄稼一样稠密,摸上去还是滚烫的,夯筑混凝土的锤击声轰响如雷。可以想见新桥的根基扎得有多深多牢,风使劲往汗水里吹,一股沸腾有序又紧张的味道。
不可想见之事也有,也是神奇。何止掘地三尺,那些围挡圈定的数十里长的工地,在那一阵一阵巨大的锤击声和各种建筑器械的轰鸣声里,竟然响彻一片青蛙的叫声。这些可爱的精灵,它们身居何处?一如既往那么欢快地歌唱,天籁之音,充斥天地。
每一寸的生长,无论现在、过去和将来,无不是劳动者汗水的浇灌。
打开1949年的合肥城区图,三孝口的老县衙,即后来改建成的省博物馆往南,是一条手推车道,出德胜门(老安徽日报社处),便出城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芜湖路口竖了个“0”公里碑,金寨路的出发点,也是合肥发展的原点。
如今,“高快一体”立体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可以通过地铁、高架快速转换,出行感到更加便捷、快速、多样化。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个“罗马”就是幸福:构筑坦途,创造财富,沟通城乡,迎来幸福。
很多住宅新楼、工业园、商铺和公园依路拔节孕穗、茁壮生长。往日并不遥远,当年解放合肥的大军从大东门外冲进庐州高耸的城墙,使这座县邑小城获得新生。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合肥的面积只有区区5平方公里。那时的合肥连一条像样的路也没有,现被誉为“安徽第一路”的长江路,当时也只是一条普通的土路,路上都是被车轮轧出的深沟。当年遍布城乡的泥砂路,早已被碾进历史的尘埃,嬗变成条条大道。如今,合肥规划建成区的面积已超过460余平方公里,从“小不点”长成“大个子”,曾经的江淮小邑如今已是大都市。
站在机械轰鸣的南延工地上,看金寨路高架飞腾而来,车来车往,流光溢彩。中国科技大学、高科技产业集聚的滨湖科学城,彰显这座创新之都的风韵。在长达七十多年时间里,这座城的文化底蕴非但没变,而且在厚积和创新发展中愈加闳深。
夜风轻吹,远眺金寨路华灯璀璨,聆听它讲述七十多年来奔竞不息的故事,于细枝末节中揣摩城市蝶变,沉浸于岁月的美好点滴,从这里看到我们的未来。
-文/施维奇
稿件来源: 合肥日报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