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白石老人的“蝈蝈”

时间:2022-08-24 09:12:31

  蝈蝈,是白石老人喜欢画的草虫之一。

  在《齐白石年谱》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辛丑以前,白石的画以工笔为主,草虫早就传神。因为他家一直的养草虫——纺织娘、蚱蜢、蝗虫之类,还有其他生物,他时常注视其特点,做直接写生的练习,历时既久,自然传神。”

  蝈蝈,蚱蜢草虫之一种。于此可见,白石老人一定是养过蝈蝈的。或许,就像普通的乡下人一样,将蝈蝈养在一架葫芦上,一架丝瓜上,或者,干脆就将蝈蝈“笼而养之”,挂于窗前的石榴树上,终日观摩、欣赏,既以之写生练习,又以其清音,怡情养神。

  所以,在白石老人的笔下,一只只蝈蝈,才那样的生动而传神。

  从个头上来看,白石老人笔下的蝈蝈,有大、小两种。大者,巨腹短翅,真可谓大腹便便矣;小者,体型小,腹瘦,翅稍长。此两种蝈蝈,实则展现了蝈蝈的雌、雄两性。于此,亦见得白石老人笔下的蝈蝈,确然不只是“摹古”,是有着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悟的。

  大蝈蝈,是雌蝈蝈,它不会鸣叫,似乎生来就是为了“传宗接代”的,因之,肚腹极大,一肚的籽儿,其肚腹大到什么程度?南宋,有“蟋蟀宰相”之称的贾似道,曾写有一首《论蝼蝈形》诗,诗曰:“蝼蝈之形最难相,牙长腿短头尖亮。尾豁过肩三二分,正是雌头拖肚样。”雌头,亦称雌货、雌儿,是古代江南地区对年轻女子的蔑称——这个贾似道,可真是个“损人”,打个比喻,也如此下作。

  不过,以妇女怀孕之身形,来形容雌蝈蝈肚腹之大,倒也不为过。因为雌蝈蝈肚腹太大,所以,雌蝈蝈根本无法飞行,甚至于连蹦跳也困难,通常见到的雌蝈蝈,就只是蠕蠕而动,动作极其缓慢。雌蝈蝈,大部分时间就伏在草丛中,或者掩藏于庄稼叶片之下,“静以养身”——或许,这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亦未可知。

  小蝈蝈,是雄性。即是我们通常认可的那种会叫的蝈蝈。雄蝈蝈,体型要比雌蝈蝈小一半,以蹦跳为主,动作极其灵活敏捷,一有风吹草动,便迅疾蹦跳而去,隐藏于草丛中、叶片下。雄蝈蝈,是典型的鸣虫,鸣叫时,喜欢峭立在庄稼叶片的表面,振翅而鸣,而且,它似乎深晓“居高声自远”的道理,总是立在最高处鸣叫。因之,其声音就特别嘹亮、清脆,尤其是在广袤的原野上,真可谓“一虫鸣起,四野清扬”。

  白石老人笔下的雄蝈蝈,双翅挺拔,振动感极强,凝视之,仿佛清脆的鸣声,正弥散开来……

  雌蝈蝈和雄蝈蝈,还有一种“共生共存”现象,就是当你听到一只雄蝈蝈在鸣叫时,寻声找去,总会在雄蝈蝈的鸣叫处,找到一两只雌蝈蝈。颇有些“夫唱妇随”的喜剧感。

  从色彩上看,白石老人笔下的蝈蝈有草绿和土黄两种。草绿色,是蝈蝈的常色,绝大多数的蝈蝈,都是草绿色的,而且,那种草绿,还真是绿,与草色无异,可“以假乱真”矣。土黄色,也有,但少见,也许是因环境所致吧。

  有意思的是,白石老人笔下的蝈蝈,其肚腹之上部,很多被画成了紫红色,何以如此?这或许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白石老人观察之细致。这种紫红色,其实是“成熟”的一种标志,雌蝈蝈一旦成熟,快要“拋籽”的时候,它的肚腹上部就变红了。

  因之,就更可以说:白石老人笔下草虫的生动、传神,更大程度上,是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和妙悟。

  但如果我们单纯用“栩栩如生”等词,来传达对白石老人“草虫”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白石老人的草虫,重在“意”,在于小小“草虫”所传达出来的那份精神。

  观察白石老人所画蝈蝈的姿态,你就会发现,多数蝈蝈的姿态,是呈现“前腿弓,后腿蹬”的情状,俯首怒目,一副蓄势待发的样子,一副奋力向前的样子,仿佛鲁迅笔下的“孺子牛”,也像极了白石老人奋斗不屈的一生——彰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意志力。

  虽只一小虫,却是不拘于“形神俱备”,而是在最大程度上,“神大于形”——让某种精神的力量,弥漫整幅画面。

  -文/路来森

稿件来源: 合肥日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