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情尽装池游星汉

时间:2022-08-26 13:43:04

  余龙生

  新年新正,得悉知名传统(手工)装裱艺术家江兴友先生家人着手编辑《爱竹楼江兴友艺文集》,为之欣欣!

  濡墨数十年间,我曾研读过多部书画名家的艺术专著或传略,但从未读到现当代传统(手工)装裱艺术家的传记或是集评,一直觉得有些遗憾。现今《爱竹楼江兴友艺文集》即将面世,这个遗憾终能得以消解释怀了。从艺术角度来说,《爱竹楼江兴友艺文集》是家人追怀兴友先生的艺术人生,追怀他为承传传统(手工)装裱艺术所作的奉献,对于探研安庆地方人文而言,这也是一份难得的艺术范畴的记实性史料,具有独特的意义。

  一座城市对于人文历史的认知、记忆与承传,是在对历史遗迹,或现时发生的有意义有典型性的人、物、事等诸方面的发现发掘、录记探研的历程中,日渐沉淀厚积而形成地。《爱竹楼江兴友艺文集》即将面世,对探研地方人文具有积极的推动。

  江兴友(1941-2021),皖地安庆宜秀区罗岭镇(旧属桐城)人。1960年代初调入安庆市制镜社(后更名为工艺美术制镜厂,再后工艺美术部分剥离,市属工艺美术厂成立),从事美工、装裱、绘画及工艺设计工作。其时师从安庆画坛名宿宋南谷、潘蕴华、余守谟习画,请益于著名画家“江南一枝竹”黄叶村,拜于曹汉珉、曹镜珉二位名师门下学习传统(手工)书画装裱,后从著名裱画大师洪秋声精研“苏裱”。期间工作几经变动,于1970年代中调回工艺美术厂,自此以书画装裱为职业。生活中的兴友先生兴趣爱好广泛,擅长绘事,爱好收藏,痴迷天文。但精研装裱艺术是他坚守一生的至爱。从风华正茂到桑榆暮景,他的人生时光,多是在工作室里那张阔大的殷红色漆面案台前度过的。寒暑无间的“托心”“复背”数十年,“刷”出了工匠精神,受到过国家轻工业部与安庆市委、市政府表彰。晚年的他门纳弟子,传道授艺,远离尘嚣,从容终老,是1960年代以来安庆本土的知名传统(手工)书画装裱艺术家。可以说,从他那个年代过来的,或是年逾花甲的书画艺术圈里,少有人不熟悉他的。

  书画圈里人常说的装裱,指的就是传统(手工)的书画装裱(旧称“装池”“裱褙”“装潢”“装褫”等),是随着书画艺术而产生和发展的一门特殊艺术,亦即一种艺术性职业(随着现代科技的运用,现在已经有了普遍使用的机器装裱新工艺)。装裱的历史很悠久,以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述的“宋时范晔始能装背”来论,南朝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范晔(398-445)是今天已知的最早的装裱名家,这就是说装裱的历史至今已有1600余年。传统(手工)装裱具有选材精、工序繁、活儿细、耗时长的工艺特点,并且受地域文化与欣赏习惯的影响,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各臻其妙的不同装裱风格,圈内有“京裱”“苏裱”“扬裱”沪裱”四大流派之说。用现代思维来评析,装裱具有审美意识,具有以自己的“作品”来美化书画作品的奉献精神。所以装裱的意义,在于对书画作品的贴身保护,为其锦上添花,有益于收藏,尤其是修复古旧书画,“对于传播和保存祖国优秀文化艺术遗产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古今,书画家、收藏家与鉴赏家对书画作品的装裱都很讲究,故有“三分字画七分裱”“好字画非良工不裱”的说法。艺术大师徐悲鸿曾说:“画是三分画,七分裱,合二为一,才是十分的完美。”寥寥数语,道出了装裱对一幅艺术作品的完整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这里所说的良工,意即技艺高超之人,也可以说是独具匠心的艺者。在我看来,一生至爱装裱艺术的兴友先生堪称如此良工。他以匠心精研传统装裱的“托”“裱”“装”三大工序,在学习承传“京裱”富丽堂皇与“苏裱”素静淡雅的传统风格过程中,融合“扬、沪”流派之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素雅清丽”的装裱风格,深得各地著名书画家与友人赞誉。而在修复古旧书画方面,可谓技艺精湛,极尽修旧如旧之妙,完美地赋予破旧残缺书画以新生命。那些年,他多次受邀为扬州博物馆、四川奉节(现属重庆市)白帝城文物管理所与安庆博物馆、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安庆迎江寺等多地多个单位修复珍贵文物古旧字画,也多为著名书画家、收藏家的作品藏品增光添彩,以其匠心绝艺而享誉省内外。

  从收入艺文集的资料中得知,兴友先生当年与林散之、张恺帆、袁振、赖少其、葛介屏、李百忍、黄叶村、郭公达、郑若泉、蒋风白、昝右禾、皖峰法师、画僧本空等著名书画大家及安庆本土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佛家交游甚笃。当代草圣林散之曾惠赐墨宝“锲而不舍”,勉其治学,著名书画篆刻家葛介屏为其操刀治印、题写斋名“爱竹楼”;著名作家石楠先生早在1990年代初著文褒赞其人其艺,此次著名书法家冯仲华先生应邀为艺文集题签,安庆多位著名人士及先生生前友好为艺文集撰文。由此推想,兴友先生当年与文艺界大家名流交识艺游,在学识修养与艺术创作上,定然是心有所得,受益匪浅。这正合《书画常识知多少》中很有意义的一段话:“装裱不仅需要手艺,也得力于装裱师文化素养和艺术细胞。”

  我与兴友先生识交于1960年代末,1980年代初得缘供职同一个单位,成了同事同道好友。在我心中,兴友先生性格温和,为人厚道,是一个静处淡世的谦谦君子,

  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艺术家,我一直敬称他江师傅、兴友兄。后来虽因工作调离,至退休居闲而疏于往来,但我们依旧保持着联系,时有交集互访,相聚品茗,谈艺叙旧。年纪越来越大之后极少见面,去岁末方知兴友先生仙去,诸友惊悉,伤感不已!

  新年元宵节刚过,兴友先生长女江华贤契打来电话说:“我们家决定为我爸编辑一部具有纪念意义的艺文集,拜请著名书法家冯仲华先生题签。余叔您是我爸的老同事老朋友,想请您为艺文集作序。”此乃新正佳讯,我即欣然应允,尽心而为。至此序文写就之际,想到前面所说的关于编辑《爱竹楼江兴友艺文集》的意义,觉得还有两点须要补述:一是编辑艺文集是尽孝的儿女们缅怀父亲的最好方式,难能可贵;二是以家人的名义,为1960年代以来安庆本土一位知名装裱老艺术家立传,可谓开山之举,意义非凡。安庆历来书画名家辈出,装裱艺术亦随之发展,历史上至少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现时传统装裱与机器装裱并存,有利于书画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所以安庆在这方面可以做些探索研究,进而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内涵。我想兴友兄在天之灵有知,也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

  钩沉记忆,回首往事,谨以是联缅怀老友老艺术家江兴友先生:
 情尽装池游星汉,香凝素墨绕竹楼。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