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陶渊明的遗产

时间:2022-08-26 13:43:05

  千百年来,对陶渊明的研究,无计其数。然,有谁能真懂陶渊明?

  陶渊明出生于公元365年,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朽昏暗。然而更不幸的是陶渊明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后不得不随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生活。其外祖父存高士之风,陶渊明耳濡目染,清流之气渐成,桀骜之性油然而生。

  二十九岁时,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从此走上仕宦之路。仕途十三年,他目睹了官场上的黑暗,既厌恶又深陷其中,并常遭打击和报复。他为之心力交瘁,积郁良久。在彭泽县令任上,有一个叫刘云的督邮(督察纠举官)来彭泽巡察,不打招呼,突然闯进县衙,看见陶渊明等人形态懒散,便喝令其束带相迎,陶渊明愤而大骂“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随即挂印辞官而去。据说此前,陶渊明因清查户口、减轻百姓赋税一事,得罪了当地的土豪劣绅,触犯了浔阳郡丞家族利益。这次督邮来是专门打击报复陶渊明的。从某种角度来讲,陶渊明挂印而去也是被逼无奈。从此他开始了归隐生活,别号陶潜(“潜”即隐匿之意)。

  陶渊明受老庄思想影响至深,在行动和行为上追求“无为”和“放达”,有“自我”和“无形”表征,以致处处受挫。在老百姓眼中,他是一个好官。在理政方面,很难定义为一个能吏。他更无法立足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权力争斗场。

  事物总是朝两个方向发展,官场上扼杀了一个陶渊明,却在文学上造就了一个更加伟大的陶渊明。这真是时之不幸世之幸。陶渊明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直善本真,眼无异物,一身傲骨,被世人万代敬仰。

  陶渊明的一生与诗酒相伴,在《饮酒二十首》中自白:“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其在《归去来兮辞》中也有自述:“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到了嗜酒如命的程度。我们从“葛巾漉酒”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对权贵的傲视,也可以从“我醉欲眠卿可去”中看到陶渊明的率真,还能从“白衣送酒”和“颜公付酒钱”轶事中看到他行为上的怪异与人格上的偶尔分离。陶渊明生在魏晋时代,饮酒,时之风,士之习,这是其一;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看到这何尝不是陶渊明的痛苦所在?面对现实,他无力抗争;面对妻儿,面对生活的窘境,他无力改变。在苦闷与烦恼中,他借酒消愁,解脱自己。无奈借酒浇愁愁更愁,他在醉生梦死中沉沦,最后郁郁而终。这是陶渊明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

  陶渊明田园诗以及《桃花源记》等大多数作品都创作于归隐之后。归隐是他文学创作的丰盛期。其时,他的生活依然贫困,“幼雅盈室”“瓶无储粟”。在现实中,理想无法实现,便寄寓于精神世界,寻找精神的乐园。他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作了“桃花源”,期望社会大同。
 陶渊明一生命运多舛。他愤世嫉俗而又无能为力,孤傲与本真同在,幻想与绝望并存,充满着艰辛与痛苦。他是文学上的巨人,更是生活中的常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辛酸。徐观生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