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亭,过去是用来供人休息、纳凉、避雨的。第一次见凉亭,是去高中报到的路上。学校离家七八里。那时虽有公路,但少有车辆,连自行车都极罕见,全靠两条腿走路上学。
约莫走了四五里,依稀可见几间房子落在山岗上。房子有些特别,两三开间大小,全木质结构,四周无墙,中间也无隔墙,顶上倒是覆盖着黛瓦,四周围起一圈座位。坐下来休息片刻,身上似乎轻松许多。房子模样质朴甚至有些简陋,屋外茅草长得老高,泥土地面凹凸不平,风雨侵蚀的痕迹也很明显,显然很久没人过问了。
回家跟大人说起,才知这是凉亭。他们说,旧时没有公路,山里人往来县城几十里上百里都是靠双脚走,后来一些有钱人就捐资建造了凉亭,供疲惫的行人歇脚、纳凉、避雨。原来进山之路沿河走,沿途每隔一段路程都有凉亭,由附近人家管护,亭内还经常备有免费茶水。山里往来的行人,甚至上下学的孩子都习惯在凉亭里坐坐,夏季吹吹风,冬天歇歇脚。有时,眼看天上乌云密布,雨就要落下来,于是行人紧跑几步到凉亭候着,或是刚走到凉亭看天色不对,索性在凉亭里坐下,等待雨过天晴。对于他们来说,一座凉亭就是一个地标。
后来修水库,又通了公路,走小路的人越来越少,时日一久,很多凉亭都被废弃了。再后来,连小路都被湮没得不见影子。
比起密不透风的空调房,我更愿意在旧时的凉亭里坐一坐,歇歇脚。查显者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