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暑去凉来。你可以明显地感觉,一早一晚风的凉意,而知秋的叶子,表现得更为明显。
立秋来,报秋的声音,总要响亮地喊上几声。立秋这天,宋代宫人,早早地把盆栽的梧桐移于殿外。等时辰一到,太史官高声奏道:“秋来了!”万物有灵,梧桐叶子会应声落下,哪怕只是一两片,也足以寓报秋意。自此,黄叶在风中飘摇,万物从酷暑的睡梦中惊醒。秋雨如丝,秋风如棉,秋色如禅,白露晨起,寒蝉唱秋,荷残莲生,一个新的季节,开始了自己的风景。
立秋来,总有一些身影在移动。“立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骑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早在周朝,每逢立秋,天子亲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这历史的盛典,只为“秋”由“禾”和“火”组成,有禾谷成熟之意。始于汉代的秋社,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习俗。
我喜欢看的,是百姓的身影。一大早,人们争先恐后打井华水。何谓井华水?清晨第一次从井中汲取上来的水,据说能治病、养颜益色。立秋日,新打上来的井华水,“取天一真气,浮于水面”,汲之,足以清火,通利大便。这个井华水,我认为就是“井拔凉水”。传说,井是由黄帝发现的,以从远处地脉而来的为上品。夏日刚从水井里打上来的水,是民间的天然饮品,可解暑热,败心火,降暑气。大热天喝上一口,让人暑气顿消、浑身舒坦。过了“井拔凉水”的热面条,拌上黄瓜丝、荆芥叶、新蒜汁,食之口腔痛快、肚皮舒坦。经过“井拔凉水”的洗礼,西瓜和啤酒更添了别样滋味,让人在回味中,也享受着那氤氲的水汽。
喜欢看的,还有戴楸叶的人。立秋戴楸叶,风俗由来已久。唐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开始售卖楸叶,供人们剪花插戴。到了宋朝,“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人们不仅戴楸叶,还把楸叶或树枝编成帽子戴,以防“秋老虎”。到了元代,“车驾自四月内幸上都,太史奏某日立秋,乃摘红叶。涓日张燕,侍臣进红叶。秋日,三宫太子诸王共庆此会,上亦簪秋叶于帽,张乐大燕,名压节序。”到了明代,“立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到了清朝和近代,民间立秋戴楸叶的风俗也一直盛行。
为什么要戴楸叶,而不是其他叶子呢?通俗说法是,楸树之“楸”,与秋天之“秋”同音,人们戴楸叶,表示为了迎接秋天。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
我看并不尽然。楸树高大挺拔,直耸云天,是中国珍贵的用材树种之一。自古以来,楸树就广泛栽植于皇宫庭院、胜景名园之中。冬天落光叶子后,楸树显出一种遒劲怒放的张力,仰望这样的树,你会联想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它的花淡红素雅,而满树的楸花,极像一卷卷淡紫色的云,歇脚于高枝上,层层叠叠,有惊心动魄之美。韩愈有《楸树》诗赞曰:“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帐,看吐高花万万层。”
楸,是紫葳科梓属,古时被误为梓。楸木打造的器具结实耐用,纹理美观,不腐、不变形,不被虫蛀。古人常在有儿孙后,选一块地种上几棵楸树,几十年后,儿孙成家立业时,可用它们打造家具。这一传承已久的风俗,如今不知还有多少地方在继续?更令人惆怅的是,楸叶难寻,更别说插在鬓边了。何况,即便有楸叶,又有几人会戴它出门呢?
时过境迁,风俗流转,于今而言,立秋戴楸叶,也只是一种念想了。任崇喜
稿件来源: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