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布衣“葫芦”

时间:2022-08-26 20:42:25

  乡间,农家种植的葫芦,大多为近圆形的大葫芦,古人称之为瓠或者匏。

  《庄子·逍遥游》:“惠子谓庄子曰:‘魏王遗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此之谓也。葫芦成熟之后,身无残物。外壳,一分两半,可以制作成瓢,葫芦制“瓢”,应该是历史悠久的,《论语·雍也》中,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以瓢舀水,其中之“瓢”,盖如之也。

  很多年里,乡下人都是以瓢舀水的,瓢结实耐泡,经年不坏,终日漂浮水瓮之中,总给人一种“漂浮人生”的落寞感。有时,乡下人会将一只葫芦完整保留,葫芦根蒂较细处,横切而去,然后将葫芦内的肉和籽挖去,阴干,制作成藏器,此等藏器,乡下人谓之“葫芦头”。

  葫芦头,可以之贮存粮食,亦可以之贮藏烟丝等东西。当然,若然是贮存粮食,粮食即多是一些稀罕、珍贵的。昔年,我的祖母就常常用一只葫芦头,贮藏红小豆、豇豆粒、花生仁等。葫芦头贮存粮食,不泛潮,可以储存很长一段时间。葫芦头装烟丝,是许多乡下抽烟老人的习惯,也是为了防潮,同时,亦是为了方便:抽烟时,烟袋伸进葫芦头中,一锅烟丝就自然装满了。冬日里,晚饭罢,葫芦头就放在饭桌旁,一边抽烟,一边喝茶,一边又闲话家常,借以消此长夜,也是农家人的一份清福。

  昔年,我在一所乡下中学工作,曾经在庭院中,种植过杻葫芦。杻葫芦,有大有小,我种植的是个头较小的杻葫芦,可以做摆件儿,亦可以做文玩儿。杻葫芦是什么形状?俗称“压腰葫芦”。其形状,中间有一道“腰”,“腰”之下上,有大小两个连体的小葫芦,下大上小。白石老人,晚年有一张很经典的照片:头戴一顶黑毡帽,右手拄一根拐杖,腰板挺直,长髯飘飘,眼镜下的一双眼睛,目光炯炯,凝视前方;右胸前,系着一枚葫芦,就是杻葫芦。葫芦,谐音“福禄”——白石老人,心中亦有一份期盼。

  白石老人,也喜欢画葫芦。白石老人所画葫芦,多为杻葫芦,而且,多缀于藤蔓之上,叶片极大,藤蔓极细;而葫芦,则是上小下大,下面一截葫芦,极其大,夸张极了;色,多为橘黄色,也有纯然墨笔画成的。杻葫芦是桔黄色的吗?藤蔓上的杻葫芦,应当是青绿色的,由嫩青到老青,熟枯之后,方显黄,而且也只是一种白黄,白白的底子,微微泛黄。不过,着色为橘黄,色彩对比鲜明,那一只只的杻葫芦也就愈加凸显,愈加鲜明了。白石老人的画,重在写意,颇有八大山人之风致。

  白石老人画葫芦,还喜欢配草虫,天牛、蝈蝈、蝼蛄、蚱蜢、螳螂、蟋蟀等,众虫纷然登场,好似老人家喜欢画的草虫,在此都全了。

  所以,白石老人笔下的葫芦,有生气,有清气,有逸气,有一种落拓不羁的布衣气。一如白石老人自己。

  庭院中,一架杻葫芦,盛夏时节,果实累累、垂垂,好似满架的胖娃娃,喜庆极了。中午时分,阳光普照,架下筛阴,地面花花搭搭,斑驳如碎。那些日子,我常常在架下置一张小桌,坐一只小板凳,烹茶,或者读书。举首,藤蔓青青,葫芦累累如缀,一枚枚,青青嫩嫩,饱饱满满,莹莹泛着青光。架下烹茶,清香如逸;架下读书,心安意静,时光悠悠,慢出一份慵懒,慢出丝丝醉意。

  端的是好风景,好时光,好心情,好意境。

  冬日里,母亲将秋天晒干的葫芦肉,泡醒,入锅小炒,有肉香。暖炕上,放一张小桌,捧一捧炒熟的葫芦籽,堆桌上,捉而食之,一嗑一咬间,齿颊生香。葫芦籽的形状,极美,像人的牙齿,扁而长,略有纹理,白净而滑顺。《诗经·卫风·硕人》写硕人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其中的“瓠犀”,就是指葫芦籽,极言牙齿之整齐,之洁白,之美好。
 轻轻地嗑一粒葫芦籽,《诗经》中的“硕人”,在唇齿间起舞。钟读花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