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阶前梧叶已秋声

时间:2022-08-26 20:42:25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池岸水草茵茵,春发夏长,此刻到处蔓延,宛若不修边幅的懒汉。路边梧桐枯老,枝繁叶茂,其间蝉声叽叽,丹田之气大不如前。一阵风过,梧叶飒飒如雨落,那便是秋声了。

  秋之声色如何,全由个人心境。欧阳修听到的秋声,其色惨淡,其容清明,其气栗冽,其意萧条,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宦海浮沉,尔虞我诈,欧阳修眼中之秋过于苦闷,只不过借江湖秋气发庙堂之声罢了。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管子》曰:“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至,阳气收缩,阴气渐盛,秋熟秋收,历经一夏的炙烤,于人于物,当是恰到好处的了。

  日历上的立秋蜷缩在四方格中,毫无生气。真正的秋意,仿佛是夜间的一场雨水激活的。清早起来,天清气朗,风轻云淡,草地鲜润,三角梅在鱼白的晨光里妖娆,老绿的叶片上残留清澈的水珠,有时令的温婉,有青春的朝气,全然不见夏日毫无由头的戾气。晶莹的水滴里,有昨夜的风声、雨声,还有鸣虫埋怨的啾啾声。用手指从叶片划过,一股清凉之气洇入,那叶儿愈加鲜嫩起来,岁月静好。

  立秋之后,气象斗转,天气如一锅放凉的清粥,空气带着微温,天空擦拭了一般澄澈,风是轻的,云是轻的,连呼吸都是轻的。太阳依旧红热,不过似乎被刨去了一层,照在大地上有气无力,不痛不痒,打着哈哈走个过场。

  古人认为立秋有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南宋刘翰在《立秋》诗中,蒲扇一摇,风儿轻,梦儿圆,枕边清梦与秋风凉意一拍即合,处处秋声处处秋。月凉如水,亦如倾泻在大地上的秋声。一早起来,总误以为季节在夜间偷偷落过泪。其实,清秋雾气弥散,在晨间沉淀,落在草丛里,沾在叶尖上,露从今夜白,一直白到日出东山。秋蝉没夏蝉那么火燥,只平缓地叫,带着寒气,单调得如小学生唱读诗书。实际上,立秋三候只是大致情况。南方大部分地区,虽时令入秋,但仍处于酷暑,烈日当空,天干物燥,热得胸闷气紧,此天俗称“秋老虎”。凉风将至未至,白露只待深秋,寒蝉三两只,夹在嘈杂的秋声里,若有若无。立秋之后的处暑,才是“天凉好个秋”。

  真正的秋声,在方寸之间的田地里。《尔雅》说:“秋为收成”。《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说文解字》也说:“秋,禾谷熟也。”黄淮以南多种水稻,在秋季日头的余威里,谷物颗粒收浆,日渐饱满硬实,禾叶枯萎泛黄,村野之中,金灿灿黄橙橙,农人携儿带女急慌慌入田,沙沙沙,嗡嗡嗡,人声器物声,熬成一锅沸腾的粥。

  新时代新农村,也开始了新农业。即使都种水稻,各处也因地制宜,或单作或双作。此时,中稻正开花结实,单季晚稻正圆秆。大豆结荚,棉花结铃,玉米吐丝,红薯迅速膨大,一切都在秋季里暗地使劲。此时,旧时令富贵人家愁杀人的秋风秋雨,对农人来说就至关重要了,故而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秋季冷热交替,农事得靠天吃饭,须得抓住时机追肥耘田,及时管护。

  秋熟时节,菽粟都是大事,“立秋十天遍地黄”“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金色之秋多盘算,“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秋高气爽,农人来不及放松筋骨,世代口传心授,将时令的节点拿捏得分毫不差。

  立秋,既是节气,也是传统岁时节日。旧时坊间在秋收后,会拣黄道吉日,祭拜上苍与先祖,品尝新收谷米,即“尝新”。各地还有“贴秋膘”“咬秋”“啃秋”等习俗。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则需“补体”,在秋日合理进食,叫“贴秋膘”。在南方,入秋当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地,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晒秋”农俗。
 立秋之后,天气日渐消瘦,日子却悄然饱满,写在诗人的句读里,挂在农家的门楣上。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郭发仔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