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健
由安徽广播电视台和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刘铭传在台湾1884—1891》继在央视军事频道、安徽卫视等播出后,本月中下旬又在央视纪录频道重播。作为本片历史顾问和被采访专家之一,笔者也得以和观众重温了130多年前的那段烽火岁月。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前直隶提督刘铭传被诏以巡抚衔督办台湾事务,抵台后立即整顿军务积极备战。在指挥基隆保卫战和取得淡水大捷击退法军后,刘铭传成为晚清第一个挫败外敌,使民族自尊得到张扬的英雄,也是继郑成功之后又一位在台湾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杰出爱国将领。
1885年10月12日,清廷宣布台湾建省,刘铭传为首任巡抚。主台7年,他整军备战,创办军工企业;发展交通,推进市政建设;开山安民,促进各族和睦;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清赋理财,增设府县建置。各项举措,卓有建树。台湾人普遍认为,在有清200多年历史中,保卫和治理台湾、建设台湾最为成功者,当推刘铭传,他是“台湾近代化之父”。梁启超后来登宝岛时曾作《游台湾追怀刘壮肃公》长诗。
合肥人刘铭传少时家境贫寒,只在大潜山下勉强读过几年私塾。他弱冠即投身行伍,但绝不仅仅是一介武夫。在长期征战中,他很注意读书以汲取知识和智慧,故具有相当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一定的文学修养,尤擅赋诗题联。我们今天能找到的“刘诗(联)”有好几百首(副),部分收入《大潜山房诗抄》。其中不乏与台湾有关的对联。
例如,刘铭传主持修造的基隆至新竹铁路是我国自筹资金、享有主权的第一条铁路。通车时刘铭传撰联刻于狮球岭隧道口以纪念“旷宇天开”的壮举:
十五年生面独开,羽毂飙轮,从此康庄通海屿;
三百丈岩腰新辟,云梯石栈,居然人力胜神工。
狮球岭一带,如今铁路早已改线,但老的隧道口却成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第一辆火车头“腾云号”也成了特级文物。
开煤矿、办工厂、修铁路、通商,都需要掌握先进科技知识。刘铭传延聘中外教习开设新式学堂培训人才。他撰联鼓励学生:
千万间大厦宏开,遍鹿岛鲲洋,多士从兹承教育;
二百年斯文远绍,看鸾旗鼍鼓,诸君何以答升平?
刘铭传挽郑成功联,堪称名人挽名人的佳作:
赐国姓,家破君亡,永矢孤忠,创基业在山穷水尽;
复父书,词严义正,千秋大节,享俎豆于舜日尧天。
按《辞源》中“国姓爷”条单指郑成功。相传朱元璋九世孙、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建南明政权,自号“隆武”,但手下兵将匮乏。一日见到年轻有为的郑森,交谈后相见恨晚,遂封其为“忠孝伯”并赐予皇帝同姓,改名成功,鼓励他抗清复明。郑(朱)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原是海盗,在东南沿海一带建立了庞大的走私集团,逐渐“富甲全闽”。清军攻入福建,郑芝龙被招降,居然还劝儿子也归顺清廷,被郑成功严词拒绝。朱聿键被俘绝食而死,而郑芝龙却被清军解往北京,其妻遭清军侮辱而自尽,家也被抄。国恨家仇使得郑成功树起“背父救国”的大旗,他先在金门、厦门两岛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根据地,与清军抗衡;又挥师渡海,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被誉为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病故时才39岁。刘铭传撰此联,表达了对郑成功的尊崇和缅怀之意。
刘铭传的侄孙刘朝带1889年带兵在台东狮子山修路时不幸殉职,其妻随后离世。清廷特命为刘朝带夫妻建昭忠祠(建于今合肥淮河路六安路交口的东北角,曾为市妇联办公处),该祠拆除前一直挂有刘铭传在台湾的亲笔题联:
为国为家,为吾宗大光门第;
是忠是节,是一对上好夫妻。
1891年初夏,刘铭传因痼疾请辞获准,离开台湾,回到故乡大潜山下刘老圩。两年后痼癖山林的刘铭传隐居于六安麻埠九公山下的刘大圩(又称“宫保第”)。甲午战争中方惨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占领台湾全境,接二连三的消息传来,刘铭传悲愤交加,在麻埠(现沉入金寨县响洪甸水库底)辞世。清廷谥壮肃。
感于刘铭传这位乡贤,“溯其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笔者特制联一副:
铭传百世,万家屏幕颂扬真杰士;
德被千秋,两岸民声追念大英雄。
稿件来源: 合肥日报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