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我随我的古琴老师许南田参加一次雅集。抚琴一曲《良宵引》,而后问许师:今天抚琴合格否?没料到许师竟答:“这是你习琴以来弹得最有水平的一次!指法、音准、节奏俱佳,情感到位,非常好!”
惊喜之余,我不禁回想当时的抚琴状态:端坐琴前,深呼吸两次,眼里心里没有听众:不知他们坐或站,不知他们动或静,不知他们在听或没听,也不曾觉察是否有人拍照拍视频,只是全然沉浸在曲中……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忘我之境?
习琴十四载,像这般得到许师赞赏的次数屈指可数,印象中的几次至今记在心间。
一次是在2010年,到许师家学《春江曲》。课中,老师的朋友送药至,老师和她攀谈。我偷着乐:这下,老师无暇听我弹琴了。于是,背对着他们,放心放胆弹了起来。《春江曲》是由五首同名唐诗天衣无缝般连缀成篇的琴歌,抒发了深婉无尽的相思之苦,让我不禁回想起当年恋爱期间和男友分隔两地的青涩岁月,那才下心头又上眉头的思念真折磨人啊……不知过了多久,背后传来老师朋友的话:这弹琴的是谁啊?弹得这么好,让我感动!于是老师向朋友介绍了我,而后说:是的,比刚才上课弹得好!你就是要放胆弹方可!
还有一次是在2017年,南田琴社首次对外举行大型的公开公益演奏会。妹妹得知我要公开演出,一家三口提前一天远道而来为我助兴。因此演出前一天我招待妹妹一家吃饭、访友,次日一大早,赶往演出地点和琴友会合,布置会场、化妆、彩排、开会……直到下午上场的前一刻仍在忙碌。在又困又累、头脑一片混沌中弹完《怀古》。弹奏之时,我不由自主地回想着我已仙逝的爷爷的人生轨迹:从16岁只身外出谋生,直到76岁回乡安度晚年,他为家庭、为儿孙在外足足奋斗了60年,漫长岁月中经历了种种风雨与艰难坎坷。他是古往今来无数勤奋拼搏、坚韧不拔的国人中的一分子。而《怀古》是岭南琴派经典琴曲,曲风敦厚雅健,表现一种凭吊之意、读史之识、感恩之心。抚“琴”追昔,也融合了我对爷爷无尽的怀念。弹罢,没料到竟获许师大加赞赏。
最近一次获得许师嘉许,是2019年10月,南田琴派在广州火炉山成立的首次雅集上,在紧张忙碌地筹备和马不停蹄地布置场地后,我仍旧弹奏了《怀古》。茂密的山林,风吹林梢,轻微作响,又渴又累又激动的我,脑海里浮现着岭南古琴先师们为弘扬古琴文化所历经的艰难困苦,内心升腾而起的是敬意与感恩。一曲奏毕,许师评价我弹得情深意切,让我颇感意外。
回想起来,几次得到老师的首肯,均有一个共同点——目无听众,没有多想听众的反应,也无暇顾及自己弹得如何,只是纯粹地沉浸于曲中。 “无机” “无心”“无我”,往往更容易打动人心。
抚琴如此,他事亦然。
(乔溪)
稿件来源: 大洋网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