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中国古代的绰号御史与监察

时间:2022-08-29 14:04:04

  李正君王丹

  中国古代已建立了成熟的监察体制,十分重视监察官吏的选任。监察权力是皇权的延伸,监察机构及官吏是君主了解和控制百官的重要渠道,是净化政治生态,即在国家治理中起到所谓“彰善瘅恶,激浊扬清”作用的重要工具。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专司监察的机构,各级御史是行使监察职权的主要代表。监察权力具有两面性,运用得当会是整顿吏治的一把利剑,运用不当则是祸国殃民的一颗毒瘤。

  中国古代御史的绰号可分为善号与恶号两种类型,善号御史大多赞颂其刚正不阿、为官清廉的良好品质,恶号御史大多塑造了其执法残酷、草菅人命的酷吏形象。

  善号御史也分两种情况:其一,以绰号表现其敢于弹劾,充分发挥监察职能。如东汉桓典任侍御史,当时宦官秉权,桓典执政“无所回避”,京都畏惮,因为常乘骢马,故而大家都说:“行行且止,避骢马御史。”桓典“在御史七年不调”,后拜御史中丞,成为御史台的长官。北魏时拓跋仲景任御史中尉,京师肃然,因为“每向台,恒驾赤牛”,故时人号为“赤牛中尉”。北宋钱顗为殿中御史里行,以论事忤旨而遭贬,苏轼曾赠诗云“乌府先生铁作肝,霜风卷地不知寒”,所以钱顗被称为“铁肝御史”。李纲,明朝天顺元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南畿、浙江,弹劾浙江污吏四百余人,时有“铁御史”之誉。周新任监察御史,敢言弹劾,使“贵戚震惧”,被称为“冷面寒铁”。不难发现,对于恪尽职守的御史,人们多以“铁”这一意象加以表现,铁具有坚硬寒冷的特性,与御史铁面无私的品质互相映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正是有众多如铁一般的称职御史,才造就了敢于弹劾、善于弹劾的优秀政治文化。

  其二,以绰号表现其清廉自守,洁身自好。明代丁俊任御史,持身清约,在巡按福建期间,唯食豆腐,故世谓之“豆腐御史”。朱裳“少励清节”,生活十分简朴,自己亲自做饭,“自奉尝茹菜,连旬无肉食”,任御史,“寒约如故”,人称“长斋御史”。整治贪腐是御史的日常工作,打铁还要自身硬,御史自身的廉洁是监察行为实施的内核,只有御史本身对腐败的危害性和反腐败的必要有充分的认识,进而对腐败现象和腐败行为产生羞耻之心,最后才能培养出自觉抵制和拒绝腐化的意志力。中国古代的廉政文化主要以心理为作用对象,具有自省和自律双重功能,保持清贫的生活方式,既是对腐败的一种抵制,也是对其他官员自觉抵制腐败的一种教育。

  中国古代在监察制度上表现为典型的行政司法一体化的监察模式,故而御史手中具有一定的司法权和执法权,一旦使用不当,就可能成为酷吏的典型代表,进而也出现了一些带有负面含义的绰号。如《新唐书·酷吏传》载,王旭、李嵩和李全交俱为御史,执法严酷,京师号为“三豹”,嵩为赤,全交为白,旭为黑,民间相传:“若违教,值三豹。”王旭、李嵩和李全交三人正好代表豹子身上的三种颜色。在《朝野佥载》中,王旭因形象短而黑,魏光乘刻意丑化他,称其为“烟熏水蛇”。而李全交也因“酷虐”,被称作“鬼面夜叉”。

  武后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对抗武氏政权,郭弘霸自告奋勇前往征讨,声称要:“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绝其髓。”武后大悦,授其为左台监察御史,当时人称他为“四其御史”。其在监察御史任上并无作为,而投机谄媚的品性却暴露无遗。又李林甫于玄宗时权倾朝野,希望借助御史来打击异己,吉温与罗希奭二人“为吏深刻”,受到李林甫的重用,迁侍御史。吉、温二人按照李林甫的喜好,帮助李林甫推行恐怖政策(锻炼成狱,无能自脱者),当时人称之为“罗钳吉网”。还有一类御史,自身也能做到廉洁奉公,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不免矫枉过正,留下了残酷的形象。如金代的雷渊任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在巡行地方时,既有威又有誉,遇到奸豪不法者,“立箠杀之”。他在蔡州曾有过杖杀五百人的记录,因此被称为“雷半千”。恶号御史大多不能有效行使手中的监察权力,甚至被私用,则危害甚大。
 合格的监察官吏能够起到调节国家机能,预防官员腐败的作用,而不合格的监察官吏则是加速政治腐败的催化剂。中国古代的监察思想尤其是监察官吏选任的制度,为我们进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