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涛
中国人只要是读了点书的人,不分男女大多喜欢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这首诗。它通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点的听雨,诠释了人生的无常与悲欢离合。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那应该是一场春雨,春天万物生发、春意盎然,少年青春得意,听雨歌楼上。有美人、红烛相伴,情意绵绵,雨绵绵。子在川上曰:此乃人生乐也。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人到中年为了生活四处奔波,疲于奔命。那应该是一场秋雨,壮年意味着人生成熟的季节,人们负重前行,四处打拼,为了生活漂泊江湖。夜深人静,客舟中的雨声,让人触碰起内心的柔软,思念起远方的家人。我以为断雁叫西风,也许想表达鸿雁难传书信的无奈。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那应该是一场冬雨,人到暮年,身体与心志每况日下,人生饱经风霜,世事难料,心中纵有雄怀壮志,但人已暮年,空悲切,白了少年头。开始相信人生的宿命,理解人生就是一段旅程,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我从小就喜欢听雨。那时不知蒋捷听雨的诗,既无伤感亦无喜悦,只是傻傻的看着屋外飘落的雨。刚开始雨滴,滴在干涸的地面上,溅起一粒粒黄豆大的烟尘,渐渐的雨水淋湿了地面,形成小水流,慢慢的水流汇集成较大的地表径流,冲向村前的大塘。家里的小鸡像人一样躲在屋檐下避雨,只有鸭与鹅在屋前的小水池里嬉戏。下雨天,农人们会收工,可以聚在一起,难得的休息一下。他们会议论这是一场及时雨,可以缓解一下旱情,期盼秋天会有一个好收成;有时也会抱怨雨天出门不方便。那时的我不关心雨水与农时的关系,只喜欢雨天打着一把小伞,赤脚走在湿滑的地面上,任由泥巴像小泥鳅一样从脚趾缝中冒出。有时家人怕雨淋湿了衣服,不准我出去。我只好坐在屋檐下,看雨水从瓦片上落下形成一个个小水洼。水滴石穿的过程一般人估计很难见到,那一个个小水洼,就是我童年的听雨。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来上学读了高尔基的《海燕》,我觉得听雨,就应该像海燕一样,在暴风雨中翱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呐喊,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慢慢的随时光流逝,鬓已斑白,喜欢雨打芭蕉闲听雨,道是有愁又无愁,喜欢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清欢。渐渐的明白,风雨雷电都是自然现象,都是生命的过客。你喜欢也好,厌恶也罢,他们会悄悄地浸润你的记忆,影响你的思绪,不喜不悲。
稿件来源: 铜陵日报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