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深深游子意 淡淡故国愁

时间:2022-09-05 11:34:12

  ——评张岱小品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回忆录《陶庵梦忆》,是张岱小品文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一次在西湖乘舟看雪的经历,表达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亡后,张岱不仕清廷,入浙江剡溪山中著书。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文章起首句“崇祯五年十二月”,那时明朝已亡,作者仍旧使用明朝纪年。用意何在?那是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酣畅抒发,溢于言表。正如张岱在其作品《陶庵梦忆自序》中所述:“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陶庵梦忆》中但凡追记昔游之作,大多标示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的操守。因为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文中写景极其优美。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擅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作者善用对比手法,通过高与低、远与近、动与静、大与小、冷与热、视觉与听觉、孤独与知己等方面,对比鲜明,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独特感受,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文章内容是“湖心亭看雪”,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本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痴,是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热爱、感知与享受,是超脱世事、避世隐居的表现,是异于常人的高雅脱俗的情致。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位、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而且,我们从作者对湖山胜事悠悠不尽的追忆中,还可以体察出他那深沉的故园之思和沮丧的沧桑之感,给人留下悠悠不尽的余韵和遐想。

  -文/袁传宝

 

稿件来源: 合肥日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