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一个早晨,我遛完狗回家,在一楼报箱正准备取报,小汪刚好到了,她知道了我的门牌号码,把报纸递给我,我也知道了她是《新安晚报》的投递员叫小汪。
我早上遛狗是在相对固定的一个时间段,小汪每天送报到我们小区也在这一时间段内,我们常在小区道路上相遇。“大哥,您好,报纸”,小汪一个熟练的动作把报纸递给我,骑着电动车像一阵风一样飘走了。
离开工作岗位已经第三年了,一直自费订着两份报纸,其中之一就是《新安晚报》。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飘雪,小汪总是早早把报纸送到。
有一次,连续两天没有见到报纸。第三天,遇到小汪,她解释说,对不起,大哥,前几天下雨路滑,我骑车摔倒了,脚崴了,肿得好高。小汪的声音一丝凄凉,我的心一阵颤抖。
是啊,作为一个送报人,长年累月,穿街走巷,一定要有一个好身体。身体一旦不适,他(她)必须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送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轻易休息的。但凡自费订报的人,一定是和这报纸有深厚感情的。送报人都懂得读者的这种心情,这就是他们的压力所在!
由小汪我想到了认识的《新安晚报》编辑、记者。《新安晚报》1993年元月1日创办,我们企业从霍山搬迁到合肥刚安顿好没几天,报社发行部的同志冒着大雪找到了我们单位宣传部。我很佩服这位同志的敏锐以及口才,经过一番游说,我们一下子订了100份报纸。尽管后来单位订报纸在种类和数量上不断调整变化,但《新安晚报》一直订着。我也因此30年来一直看着这份报纸,直至自费订阅。
阅读这份报纸并经常投稿,我认识了多位编辑、记者,与他们交往中渐渐了解到他们工作的艰辛,我很敬佩他们。社会新闻部的记者经常冒着风险采写新闻,编辑也冒着风险编发稿件。
在很多纸媒市场萎缩、人才严重流失的情况下,《新安晚报》能如此强劲茂盛,是与众多的编辑、记者以及饱经风霜在报纸上从来没有名字的投递员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每天早晨,期待着见到小汪,见到小汪就见到了《新安晚报》,翻阅着《新安晚报》,脑海里总会浮现着报社里那些和蔼可亲的人和他们书写的那些故事……
稿件来源: 安徽网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