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父亲与故乡

时间:2022-09-23 10:55:45

  明日返程,这样的光景弥足珍贵,徜徉在午后静谧的村庄里,不远处,有犬吠,鸟鸣,几只呆头鹅在叫,除此,还有门口溪水潺潺流淌的声音和风声……

  沿着门口的小溪,踱步,抬眼,整个田野一片金黄,像梵高的油画,秋季的旷味浓烈,苍茫而悠远。只有在村庄,才能感觉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感受季节的轮回。此刻,眼睛渐渐地明亮起来,我看见了,偌大的田野,一个老人蹲着,戴着草帽,在摘玉米,那是父亲,没错,是父亲。

  整个田野,就他一个人,父亲没有休息,他在收他的作物。父亲的身影虽然矮小,我一眼就能认出。

  顾城说:“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们就这样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美好。”而此刻,我没有走近他,就这样远远地看着,阳光炽烈,谷穗低垂,父亲在田野劳作,这才是属于我的村庄。

  父亲,因为热爱脚下的土地,放弃了远走的机会,守着三尺讲台,一守就是一生。20岁的父亲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三面环山的小学,从此,在这里扎根成家,教书育人。过去的岁月,为了参加一次会议,他翻山越岭;为了一次家访,他摸黑徒步十几里。他的学生遍及天涯海角,他的同事远走高飞,他的四合院学校变成了楼房……

  四十载春秋,父亲退休了,他热爱这脚下的土地,就像当初他热爱三尺讲台一样。

  村支书上门找到父亲,请他出来主持村关工委工作,继续做关心下一代工作。父亲说,作为一名老党员,一个全家有近10人从教的老教育工作者,退休不是人生终点站……从那时起,他又迎来新的工作,父亲说,发挥余热我很满足,说明我还有用处,退休以来,给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岗位上,乐此不疲,受到社会的称赞。

  父亲不是名人,方圆几十里,大家习惯了叫他“校长”。父亲退休二十多年了,走在方圆不大的乡镇,大家总是喜欢这样亲切地称呼他。父亲80岁生日的那天,远在新疆的学生给父亲打了祝福电话,那些都是翻山越岭的家访,根植了学生的记忆;一个五保户老人拄着拐杖为父亲送祝福,那是老父亲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让他住上了不再漏雨的屋舍。在这物欲横流、颠沛流离的人世,这细碎的温暖,这漫长的记忆,让人内心再一次温热。

  也许,父亲用一辈子光阴守候贫瘠的大山和大山的孩子,这是生命给他最好的馈赠,说起往事,他会滔滔不绝,眼睛里闪烁着当时的情景,有时,说到激动处,他忽地站起来,带着丰富的肢体语言,描述着当时的喜悦与激动,随后,渐渐地寂静了。他的学生像秋季的蒲公英,散落各地,生根发芽,而我是见证了他的丰盛与苍老的学生。

  父亲的手指不那么灵活了,渐渐地僵硬了。

  曾经,他也是十指灵活,生命激扬。儿童节,父亲总是想和我一起同台表演一个节目,他弹琴,我唱歌。那时,我正值青春懵懂岁月,每一次都搪塞答应他,最后临阵逃脱,哪有父女同台演出的,总觉得丢人。

  如今,和他说起这茬子事情,他都忘记了,我提醒他,他还是想不起来。

  在这个艳阳高照的午后,父亲在田野劳作,这是他一个人的田野,就像此刻,我一个人的村庄一样。

  回故乡,溪水潺潺流过,芒草仍在风里摇曳,父亲还在不远处劳作,我在不远处站着,就很好。

  -文/鲍璀

稿件来源: 合肥日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