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车”的变迁

时间:2022-10-21 12:52:32
沈柄

  前不久,爱女迈入了婚姻殿室,家中一辆价值近二十万元的私家车作为嫁妆也捎走了。近日妻子和我协商是否再购买一辆私家车?家庭购置这么一件珍贵物品,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我来说,小时候连做梦都不敢想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住在合肥市大蜀山西郊。上小学和初中时每日翻山越岭来回四趟,下学路上偶遇一辆手扶拖拉机经过时,和一群农村同学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地爬上去搭顺风车,否则身手不敏捷只能落单步行。平时谁家门口停了部吉普车,总会围着一群孩子羡慕观看并议论不休。

  八零年我在距家十几里路的市三十四中学上高中,母亲为我配置了一辆崭新的二八型“永久牌”自行车。那时的一辆自行车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经济能力拥有的,其购买的费用大约需要一般职工半年工资不说,关键是一票难求。在计划经济年代,几乎每样生活用品都须凭票购买,自行车票更是紧俏物资。作为普通工薪族的父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得一票。当时一辆自行车其珍惜程度不亚于现在的高档私家车,关系不是很铁的人根本舍不得外借,它不仅是代步工具,家中远距离的购物驮货也常由它来完成。

  我的这辆坐骑自然也吸引了一群离校较远的同学眼球,各方面表现平平的我成了大家讨好取悦的对象,都想中午放学后借用一下。我常常为哪些人可借,排位谁在前后,用什么样的理由拒绝而苦思冥想,反复琢磨。还有极个别同学车借到手后兴奋异常,骑行时丝毫不珍惜,还车后留有伤痕,令我心疼和懊恼不已。后来母亲了解情况后叫我中午放学后将车停在附近的一位朋友家中,这样就避免了诸多麻烦。

  后来我技校毕业参加了工作,单位距家有三十多里路程,平时往返的代步工具主要还是自行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经意间发现街上的公路由石子路变换为柏油路,再发展成水泥路,而且越来越笔直宽阔。四周的许多平房转换为高楼大厦,自行车也逐渐失宠,逐步由摩托车、电动车所代替,直至现在路上到处都是私家车,上下班高峰常常出现堵车现象。
 近年来各种型号的私家车早已走进了千家万户,我的弟弟、大姨姐和两位内弟也早已先后添置拥有,尤其是小内弟是市某驾校副校长,去年夏天又购置了一辆更高档的。我的三口之家也先后更换了五辆电动车,现在又在协商购置第二辆私家车,车辆的转换真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稿件来源: 安徽网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