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我的阅读历程

时间:2022-11-14 10:53:01

  我接触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少年文艺》。这本刊物创刊于1953年,由宋庆龄题写刊名,是培养文学新人的园地,被誉为“作家的摇篮”,这在偏僻的乡村很神奇。

  当时我读初中,那本书是村支书外孙的,他是个皮肤白皙,手指细长的男生。他的父母在长江上搞船舶运输,他就寄养在外祖父家——也就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家里。可能是他的父母给他订了这本杂志,我跟着沾光。

  不过这光沾得不那么容易。这个男生有这本书,而我有一件非常漂亮的滑雪衫,我过生日姑妈送的大礼,一直没舍得穿。这个男孩特别喜欢我的滑雪衫,我们私下交易,我将衣服送他,他的杂志每一期都先给我看,看过还给他。我的课外阅读,关于爱和美的启蒙由此开始。

  三十多年过去,我不能清楚记得读过哪些篇目,但是我觉得眼前突然明亮起来了,我蒙昧混沌的世界清晰起来,丰富起来。这本刊物给我展示了同龄人青春的、美好的、明媚的一面,很耀眼,完全不同于我闭塞的、单调的、艰苦的乡村生活。我们那时基本没有课外书,就是课堂学习,家长、学生都随性,反正会写个名字会算个账就行。读书出来的毕竟凤毛麟角,想都不敢想。

  通过课外阅读,我就想着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个课外阅读,给了我巨大的动力,像一颗启明星,升在我的头顶,让我脸上有微笑,嘴角有自信,心里有梦想,脚下有力量。

  我初中的阅读,稀薄,不上档次。除了《少年文艺》,还有《故事大王》《垦春泥》等数得过来的几本杂志。城市的孩子同期阅读的《红楼梦》《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名著光听过书名,可见不着啊。

  好在书不在多,贵在读。我从来不认为读那些名著是阅读的唯一方向。我把这些能得到的刊物细细读,反复读,把它的营养吸收进去,让我以后不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能亲近阅读,渴望阅读,习惯阅读。

  我后来从这个中学考上中等师范学校,成了人人羡慕的国家干部,不是我有多聪明,而是这些课外阅读帮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

  我上了师范之后,阅读资源很丰富了。那里有个图书馆,我读了三年,没有把藏书全读完。在这里,我迷恋上沈从文的作品,也大量阅读一些外国小说:《羊脂球》《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等,视野更广阔。

  沈从文的作品对我阅读写作的影响非常大,那本《湘行散记》是我出差行李箱里的必备。我还去湖南凤凰古城寻访过他的踪迹。那年自驾,我从凤凰顺着沅水,一路走,寻找《边城》里的翠翠、渡船老人、唱情歌的大佬二佬。沈从文最先吸引我的是他的文笔,后来则是对人生从容的态度,对自己喜爱事业的恒爱。

  同乡汪曾祺的文字也是我喜欢的,我在高邮师范读书时,汪曾祺作为正红的作家回过家乡,也为文学青年开过讲座。

  师范毕业,我重回家乡中学做乡村教师,前途迷茫,精神苦闷。汪曾祺那些闲适的读来特别亲切的文字,陪我度过许多寂寞的夜晚,也滋养了我的心性。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乡下黑漆一样的夜晚,在学生散去的校园,我囿于斗室,阅读就是我取暖的炉火。这时我还细细研读了孙犁的文章,孙犁的文字平淡中有诗情,朴素中有炽热。原来,笔可以做犁铧,犁开故园底片,犁出人间深情。一时自信升腾心间,眼前就明亮了这么多。有一年快过年了,下了一夜的雪,我也读了一夜《风云初记》。第二天,红日刺穿窗帘,外面一片雪白,我像个长途跋涉者终于抵达目的地,酣畅而满足。
 从乡村到城市,从教师到公务员,我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书海浩瀚,也要会辨别。这能力,只能读中自悟。随着年龄增长,阅读眼界变高,一般读物入不了眼。我现在基本读几家大刊物,比如《人民文学》《小说选刊》《散文》,经过专家筛选,也经过时光检验,很便捷,很高效。汪曾祺有一首题画诗,也是他的心意之作: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家送小温。我的写作,短文居多,小温而已。如果追问写作的初心,无非想将我的阅读体验、生活感悟分享给别人,若能多让几个人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也是好事一桩。王晓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