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小巷显得逼仄,罗大爷家炖猪蹄的香味,可以飘满苔藓漫漫的整条巷子。
这几天,按照防疫要求,这条小巷属于临时管控区域,平时烟火袅袅的小巷,仿佛按下了暂停键。罗大爷家大白菜炒回锅肉下锅时响起的“哧拉”声,巷子里居家的人差不多都听见了。在小巷光阴的长廊里,这种家常的声音和味道,咿咿呀呀转动着时间的门轴,弥散在淡蓝的天幕里。
手持小喇叭在小巷巡回宣传防疫政策的社区书记老熊,敲开了罗大爷家的门,亲热地问:“大爷,家里缺菜和肉吗?”罗大爷的喉管鼓了鼓,咽下唾液说道:“哎呀,这几天窝在屋里头,是想吃点回锅肉。”“好,我这就去给您办。”老熊转头就往老街不远处的菜市场走去。老熊来到这些日子按规定每天上午营业的菜市场,给大爷买了肥瘦相间的三斤猪肉,又买回些白菜蒜苗,一路小跑回到罗大爷家门前,把肉菜递给了罗大爷。罗大爷没有智能手机,不能立即扫码支付,还没等回头拿钱给老熊,老熊已消失在老巷的尽头。
年近八旬的罗大爷腿脚不便,平时也是磨蹭着小巷两边的斑驳老墙行走。慈眉善目的罗大爷,给每一只小蚂蚁让路。平日的时光里,去开了的老馆子里吃上一个蒸肉扣碗;去炉火熊熊铁匠铺子里看顺娃子扛起铁锤打铁,像是根植在老街人心里的生物钟,叮叮当当,响了几十年;或是去画像人黄师傅黄葛树下的店铺里,眼神怔怔地望着那些墙上挂着的碳素画人像。老墙上,有许多街坊邻居们的肖像,差不多都是黄师傅免费画的,这其中也有罗大爷的画像,他对黄师傅画的像很是满意。罗大爷还喜欢去老巷子中间横跨小河两岸的百年石拱桥上坐一坐,它是老街人心里的老祖宗。石拱桥下的小河水清澈见底,可以清晰地看见河水里摆动双鳍的鱼,它们鼓凸着眼睛,似在悄然打量着桥上的行人。
不过这几天,罗大爷不出门了,他还扶在门框前朝外喊话:“大家要听社区的招呼啊,不要出门,情况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巷子里的居民们,在新建的“亲亲老街一家人”微信群里,问候声此起彼伏,并相互约定“哪家有事需要帮忙,群里吱一声啊”。一些居民还晒出家里做的红烧肉、辣子鸡、海带排骨汤、咸菜烧白肉……前天,胡老三家做的花椒兔丁刚晒到微信群里,有个邻居快速回复“真想吃上几口啊”,胡老三回复:“戴上口罩,我把兔丁用盒子装上放到你家门前,自己来取。”邻居的心愿满足了,他在微信群里接连拱手致谢。巷子里杨大叔家的两个儿子,研究生毕业后,一个在北京安家,一个在天津安家,是巷子里居民们的骄傲,两个儿子还在老街人建起的微信群里,发一些科学防疫的知识。有一天,杨大叔在家翻看老影簿,把几张两个儿子小时候穿开裆裤的照片发到群里,惹得群里的老街人感叹不已。看着两个娃娃长大的一些老街人,而今差不多都鬓发染霜,日子的炉火由熊熊燃烧到慢慢归于平和沉寂。
老巷子实行临时管控的日子里,巷子里的居民家,每两天可以派出一人持社区出具的证明外出采购生活用品。像罗大爷这样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安排了志愿者轮流帮忙采购。他们身着志愿者服装,红彤彤的一片,给晚秋清寂的小巷添了暖色。只要看见这些志愿红,巷子里的居民们心头便弥漫着祥和安宁的暖流。这其中,有老街人亲热称呼的向大哥。今年68岁的向大哥,是老街的热心肠,他熟悉家家户户的情况,甚至哪家哪户每个月用的电费水费情况,向大哥都明明白白,在向大哥随身带的本子上,都清清楚楚记着。防疫工作开展以来,向大哥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进行防疫政策宣传劝导、核酸检测维持秩序、社区环境消杀、护送老弱病残人回家、生活物资配送到家门口等等,他样样不落下。那天,我在向大哥的微信里看到,他一天走的步数达到了37000步,老巷子里的路,重叠着向大哥来来回回的脚印,也悄然铭刻在老街岁月的河床里。
小巷静悄悄,它在等待着烟火升腾的归来。
-文/李晓
稿件来源: 合肥日报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