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安身之所的变迁

时间:2022-11-30 13:25:33

  张晓阳

  在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六人从杨湾小镇下放到阳和原籍。对于出生地杨湾,因年幼已印象全无。听长辈说,当时一家八口人住的是两间破旧的公房,真正有记忆和回忆的事情,是从下放后才开始。我依稀记得,刚回原籍时,没有住房,父亲借用了侄孙小侉子的房子。小侉子大名叫玉宽,自小失去了双亲,他的父母留给他的唯一遗产就是空空如野的两间土墙草屋。小叔爹一家八口借用他的房子,玉宽从内心里乐意,因为他是个孤儿。十几年了,虽有遮体茅屋,却无一个亲人,叔爹和堂叔们的到来,怎么说他已不再孤单。

  1969年,国家给下放居民发放安家费,每人50元钱,外加0.2立方木材,当时,全家除父亲外共七个人,共350元钱和1.4立方木材。有了这些钱和木材,全家人自己动手,墙用土筑,稻草在生产队买,一年后新建了五间草房。八口之家终于有了堂厅、厨房和三个房间,父亲高兴得吟诗作赋,眉飞色舞。

  两年后,大哥娶亲成家,分得草房一间。余下的兄弟姐妹们和父母住在一起,兄弟四人睡一张床。床是用土墼砌的,很宽大,有点类似于北方的炕头。四年后,父亲去世,二哥娶亲成家,余兄弟三人睡一张床,一直到八年后我去了部队,才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单人床。儿时的家很贫穷,但感情很富有,和父母、兄弟姐妹们在一起,苦并快乐着。

  离开家乡到部队后,大哥二哥两家相继搬到镇上住了,老房产显得稍微宽敞了些。母亲和三哥、四哥对其也作了简单的改造,因为没有分家,他们特地为我留了一个房间,便于我日后携妻儿回家探望小住。

  1989年,我从部队回到地方,安排到了我的出生地工作。尽管是乡政府,在当时也是很简陋的。两排平瓦房,一个小院子,住了十几个乡干部。作为新人,分得一间已是幸事。十几平米的小屋,儿子在那里降生。一家三口,一张方桌一张床,两张椅子两床被,一只煤油炉,还有就是锅碗瓢盆,别无其它。窝虽小,也算有个栖身之地。有饭吃,有地睡,还有妻子和儿子,苦并快乐着。

  随着乡机关的条件改善,搬到了一个稍大一点的房间,旁边还有一间另搭建的原党委书记调离后留下来的小厨房,算是有了一点退避之地。三年后,单位又新建了一幢两层的办公楼,搬进去后借用了一位老同志的房间,同时将过去的一间矮平房改为厨房。尽管厨房不在一起,小小的三口之家也算是有了卧室,有了“客厅”,有了厨房。买了冰箱、彩电和洗衣机,添置了一套简易的木制家具,觉得也像个家了。这个家住了近十年,儿子在那里念完了小学,读完了初中。

  2005年,行政区划调整,两个乡镇合并,原单位资产变卖,不得不再次举家随迁到十几公里外的一个新地方,尽管有些恋恋不舍。由于是合并单位,新的单位一下子增加了近一半的职工,住处当然成了第一个难题,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十几年前。刚开始,在大院外的下属单位借了一个房间临时居住,半年后才搬到大院内调剂出的一个房间。考虑到一家三口,孩子渐长,再半年后又挪了一下位置,腾出打印室,算是两个单开间房。

  2009年,有位领导上调到县城,腾出了一套60平米的三室一厅房,鉴于双职工,算是无争议的挤进了这栋所谓的职工宿舍楼。房子面积虽然不大,但毕竟是套房,结构合理适用,有厨房、卫生间,有卧室、书房和客厅。心想这下子可能要长期居住甚至到老了,便自费将毁朽的木窗换成了铝合金,并对厨房卫生间进行了必要的改造,经过一番粉饰,倒还像个家。一直担心我没有房子的八十多岁老母亲特地来住了一些时日,很是欣慰。

  随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兴起和住房公积金政策的逐步落实,购房热一浪高过一浪,单位同事一批接一批的购房。此间我未为所动,因为岳父临终遗嘱,他在乡下的一栋户外环境不错的4间瓦平房由我们保管和维护。这份家业且不论它的经济价值,关键还有一个保护和传承的涵义,以及维系亲情纽带的作用。于是心想着退休前就住在单位宿舍,退休后回乡下那栋房子里和兄弟姐妹们一起享受幸福的晚年,对外面房产业的动态充耳不闻,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未动。

  又三年后的2012年,国庆期间,儿子从北京回来探亲,在谈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和购房这个问题时,儿子竟然鼓励我们购房,主要理由两个方面,一个是现金或存款会不断的贬值,一个是公积金福利要发挥作用。儿子的建议颠覆了我们坚守十年的观念,因为十年前我们身边不少的同事就购房了,一套房只有几万元,而现在是几十万。凑足首付款,加上公积金贷款,在县城购置了一套商品房,并在一年后装修入住了,一应俱全。老人们若健在,也不知会乐成啥样。不久前,我将父母的相片摆进了新居,他们生前没有享受到现代生活,但愿他们的在天之灵能感受到。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环境在变化,观念在更新,让人感觉变得太快,跟不上步伐。由于单位的办公条件实在不能适应需要,便整体搬迁到了新楼,我们也随之搬迁到了新的职工宿舍。又一次搬离了那套住了六年的60平米,过起了5+2生活,工作日住单位公租房,双休日回县城自己的家。

  回过头来细数,成家后搬了八次家。连同儿时的经历,见证了近五十年的变迁。尽管如此,我仍在见证着现在和未来,见证着祖国的不断繁荣昌盛。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