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源头活水幸福长

时间:2022-11-30 13:25:38

  方和平

  通往门前那条河汊的小路不见了。这河汊实际上是一个小圩,名字也好听,叫燕圩。现在,燕圩里看不见那清凌凌的水,却长着一圩金灿灿的稻子。

  六一子站在自己老屋门口,眼前的景象让他近乎茫然。

  老屋是砖木结构的,三十多年了,依然四平八稳,只是四周墙脚长满了狗尾草,毛茸茸的狗尾在微风里轻轻摇曳,像是欢迎阔别数十年的主人重新回家。这房子是六一子早年在武汉做木匠挣钱做的,合六间,麻石条屋脚,青砖上顶,杉木桁条,柴窑小青瓦,三开大玻璃窗户。

  那会子,这幢青砖瓦房在小村子里是那样气派,那样风光。六一子记得做这房子,用了三千多块,那是他在武汉做一年木工赚来的,说不出来的自豪。

  漂泊了大半生,又回到了生养自己的家乡,回到记忆中的从前,看着眼前长满杂草的水塘和水田,六一子对自己回乡养老的决定,忽然在心里犹豫起来。

  打开尘封三十多年的老屋大门,除了一屋子的尘灰,还有一股子腐霉的味道。

  靠北的两扇窗户已经在多年的风雨中朽坏,厨房里土灶还好好的,自己做的木锅盖依然在锅上面盖着,锅台牌子上的花清晰的很。水缸在灶台边的窗户下面,揭开缸盖,里面只剩下干了的灰白色水垢,水缸旁边,有一担水桶,挑水的扁担钩子静静地挂在水桶上方墙壁的钉子上,一挂,就是三十多年。

  留给六一子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只水缸和这一担水桶了。

  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大人们做事挣工分,六一子先是和哥哥姐姐们从门前燕圩里抬水回家,每天要抬六桶水,来回走六趟,水缸才得满,水才够全家一天用。后来稍大一点和妹妹抬水,再到后来他一个人挑。晴天还好一点,下雨天一担水滑到家只有半担,有时还会摔跤。一个冬季的雨天,六一子连人带桶一起滑进河沟里,没淹死却差点被冻死了。

  想起这些,六一子轻轻地朝和他一道回来的妻子叹了口气。

  六一子当年弟兄多,二十一二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房子做好了也没能在家里找到对象,二十八岁时才在湖北找了老婆,婚后就住在那边。随着两个儿子出世,就更忙,一直没能回来。每年寄一些钱给在家里的老大,让他代自己给父母做做清明冬至,再就是亲友之间的礼尚往来,虽然回不来,礼数却几十年都没有缺过。

  六一子木工手艺好,在武汉帮人做了几年家具,后来跟一个广东朋友到了广州,办起了自己的家具厂,顺应了时代,生意红火,不几年,注册了家俬公司,资产丰厚。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之后,都进了自己的公司。

  年初,六一子设宴招待了去那里招商的家乡工作人员,表示了在家乡办一座现代家具分厂的意图。这次回来,一是看望故乡,探亲访友,再就是落实办厂的具体事宜。

  回来一进家门,看到老屋积垢的空水缸和门前消失了的清波荡漾的燕圩,顿时没有了回乡时的激动,他苦笑着摇摇头对妻子说,没有水,能办成什么事呢?

  中午,六一子在搬到另一个村子的老大家里吃午饭,和老大说了自己的担忧,老大朝六一子笑笑,只是说了一句:“下午带你走走。 ”

  吃过饭,六一子夫妇跟在老大后面,顺着一条宽阔的马路来到燕圩边上的桂家叽,儿时熟悉的燕圩景物浮现在六一子的眼前:放牛的河滩,捉鱼的河凼,靠船的土墩,抽水机大坝,甚至自己挑过水的方位都记得很清晰……然而,这记忆中的一切都不复存在,燕圩只是一块硕大无比的稻田,起伏着金色的稻浪。“你看,不认得了吧?这么多年,你不在家,燕圩改成了稻圩。 ”老大看看六一子,接着说“你往东边看,这是去年开始新建的自来水厂,水管子从这里通到大湖中心,供给周边四个乡镇十八万人用水,每天能生产25万吨呢。过去挑水,想都不曾想到啊! ”

  顺着老大的手指,六一子看到了桂家叽上规模很大的蓄水池,漂亮的水厂厂房,平坦宽阔的大道,他忽然想到了家里的一担水桶,笑着问老大:“小时候你挑过水吗? ”老大大笑了一阵:“怎么没挑过?我挑水的时候你才学会走路呢。有一回路滑我挑水还摔坏了一只水桶,后来在队里做工分,家里吃水就是你们挑了。 ”

  回到家里的时候,六一子和老婆说,“明天去镇上把办厂的事敲定,不走了。把这屋子整整,装修一下,就在这屋子里住,有源头活水,日子就会幸福无忧。再说了,这房子做成以后,没住上一年就到外面奔波去了,不住,那不亏了吗? ”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蒋骁飞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