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翠莲
赤日炎炎似火烧,黄澄澄的早稻垂下脑袋。在七月暑气熏蒸的日子里,“双抢”开始了,要将成熟的早稻颗粒归仓,赶在立秋前栽下晚秧。
昔日经历过的双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际。那时,我们姊妹几个身单力薄,双抢那二十来天,忙得昏天黑地。我们四点左右就得起床,睡眼惺忪地吃一碗泡炒米,就去田畈里做事,中午骄阳似火,我们也难得休息,一直到天黑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一路被蚊子和蠓虫叮咬。
我们把稻子一棵棵割倒,天气晴好就晒一天再捆起来。我七岁开始抱稻,稻铺把胳膊划出一条条红痕,有时,我们在烂泥田里把稻铺一把把抱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送到田埂上,大人捆好了挑回家,就要打稻了。
起初,没有打稻机,把稻子放到石板上反复摔打,直到稻粒干净。有了打稻机后,打稻快多了,可是需要脚踩,特别费力,我和妹妹踩一会儿就没劲了,可还是咬牙坚持……后来,有了电动打稻机,打稻更轻松了。稻子打下了,起风时,妈妈一畚箕一畚箕地扇掉秕谷和杂质,再摊在稻场上晒。遇到突然变天,全家都得出动抢收稻子。
稻子割回了,就要架起水车,把塘里的水一点一点地车到田里,有了水就可以犁田了。那时我家没养牛,爸妈又舍不得租牛犁田,爸爸就带着我们姊妹几个,一锄头一锄头地挖田。第一遍挖过了,第二遍把土疙瘩敲碎,第三遍把高高低低的地方弄平整,田搞好了就拔秧、栽秧。我最怕中午栽秧,烈日当空,仿佛孙悟空踢翻了炼丹炉,田里的水滚烫,脚一插进去热气就直往身上喷,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草帽下的汗水肆意流淌。我们刚下田,那些晒蔫了的蚂蟥,“呼啦”一下全都神采奕奕,一窝蜂地涌来,吸盘一般吸在腿上,有时甩不了拉不掉,直把腿咬得鲜血淋漓,栽完一趟秧,走上田埂一跺脚,总有几条圆滚滚的蚂蟥掉到地上……
双抢的琐事很多,我最恐惧的是挑稻把子。我从11岁开始挑稻把,当时用笆箕挑小稻把,挑不动时就歇一歇。 15岁时,我爸让我用苗担挑,一边戳一个稻把,挑在肩上歇不得,无论路途多远,都得一鼓作气挑回家。我挑着沉重的稻把子,呼吸越来越急促,只有左肩得力,然而一边肩膀挑实在受不了,只得艰难地把苗担往右肩移,右肩还没压一下就痛,就又扯到左肩。我家田较远,田埂小路凹凸不平,进了村子,也是上坡下坡的,挑着稻把,我挥汗如雨,腿好像坠了铅块,当我一步步地挪着,终于晃悠悠地挨到稻场上时,泪水和着汗水滚落……几担稻把挑下来,两边肩头的皮都蹭破了,渗出血来,由于汗流得太多,腋窝腌得火辣辣地痛,手抬一下都异常难受。
农人说:“一粒米九斤四两汗”,没有参加过双抢的人,是体会不到的。不过,现在“双抢”已成了往事,今天的孩子都不甚明白“双抢”这个词了。
如今,村里的田几乎是种粮大户统一耕种。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帮农民们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让种植变得简单了。从耕田到栽种、除草、施肥、打农药、收割、烘晒,整个流程实现了一条龙作业,耕田机、插秧机、无人喷洒机、收割机……轮番登场,在希望的田野上唱着丰收之歌!
曾经我们低头弓腰,几趟秧栽下来,腰酸背痛。如今插秧机轻快地行驶在水田上,一排排秧苗便整齐有序地“铺”在稻田里,插秧机一小时就可以插十多亩,而且,插秧机上还应用了最新的“化肥同步深施”设备,插秧的同时将肥料精准施到秧苗根部,减少化肥的流失。
以前,当庄稼遇到病虫害时,农民用手摇式喷雾器打农药。如今有的种田大户用无人喷洒机来喷药,无人机体型小,功能强大,效率高,一天工作量是人工的30倍,节水省药,减少了环境污染,还避免身体遭受农药危害,过去经常有人打农药中毒,甚至失去生命。无人喷洒机还能通过搭载视频器件,对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控。
旧时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犁、耙、苗担等农具,已慢慢成为农耕史上的回忆。“双抢”永远地消失了!现代农业实现了种粮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不仅省工省时,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增加了水稻产量,翻开了农耕崭新的一页!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