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犹记那年烧蓬灰

时间:2022-12-05 10:40:49
俞海云

  我们村子的田野、堤坝生长着一种草,称作水蓬。一场透雨后,水蓬长势飞快,一团团、一簇簇,蓬蓬松松,单独生长的一棵可达一平方米。

  草是农家宝。刚刚分田到户那会儿,家家户户用柴草烧水做饭,冬季夜晚炕洞里煨些柴草粉末取暖。柴草虽然紧缺,但钱尤为珍贵。别无他法,只得烧些蓬灰卖钱贴补家用。

  “没有蓬灰,面拉不开。”那时,没有食用碱,做饭和面时用蓬灰水替代,可以增加面的弹性与延展度。也用蓬灰水调节面团酸度,让蒸出的馒头、花卷,色泽黄亮、蓬松绵软、口感筋道,还有一股清香。

  秋末冬初,放羊的父亲把干枯的水蓬用铁锨砍下,堆积在山脚下由着风吹日晒。连续多天,父亲起早贪黑,一堆一堆积攒着。等水蓬积攒得足够多了,父亲选择地势高且顺风的冚畔,用攫头、铁锨掏挖一个直径1米、深1米多的圆形灶坑。坑底修成“十”字状小沟,在顺风一侧掏开一个风洞。

  选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父亲领着我们兄弟姊妹们去山沟里烧蓬灰。一行人扛着长柄捣棍、榔头、攫头、铁锨、绳索,提着馍馍和水壶匆匆出发。路面僵硬,寒风簌簌。来到灶坑旁,父亲用火柴点燃些碎草丢进灶坑,接着抛进一抱水蓬。顿时,浓烟滚滚,大火熊熊燃烧起来,热浪腾腾。那浓烟里酝酿着希望,火光中承载着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巴望。

  父亲、二哥不间断地添加柴草,灶坑里火焰通红。父亲仔细观察火色,掌握火候。我们则去山沟里收集晒好的水蓬,用绳索捆着背到灶坑旁,兴味盎然。

  两三个小时后,接近一座小山似的水蓬烧完了。父亲立即用铁棍使劲儿搅拌灼热的岩浆,黏稠的岩浆好像金属完全熔化的状态,圆滑滋润。岩浆搅拌均匀后平铺在坑底,父亲、二哥紧忙提着沉重的铁榔头使劲儿捣筑瓷实,用灼热的碎土掩埋起来,一气呵成。父亲说,岩浆冷却后就会凝结,一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四五天后,蓬灰冷却了,父亲又领着我们兄姊们去拉蓬灰。拉着架子车来到灶坑旁,攫头抛开土层,用铁棍撬起坚如磐石的圆柱状蓬灰。笤帚扫掉覆土,蓝白相间、黄中带绿的蓬灰毛茸茸的,像一块玛瑙翡翠。几人合力抬上车厢,绳索捆着拉回家。父亲说,这块蓬灰烧得好,颜色不错。若一公斤一元的话,可卖六七十元钱。等过几天,柴草积攒够了,再烧一坑。

  那年腊月里,驾驶手扶拖拉机的小贩来村里收购蓬灰。那小贩贼精,他说蓬灰不值钱,一公斤0.6元。好说歹说,恁多蓬灰卖了100多元钱,妈妈立即存入她的小木匣里锁起来。

  第二年,干旱无雨,秋冬时节不见水蓬,无法烧制蓬灰。第三年秋季,雨水不错,水蓬多。父亲忙碌了二三个月,初冬时连着烧了三块蓬灰。邻家二哥也去挖掘柴草,他忙活好后最终烧成六七块蓬灰,拉回来倚靠在大门外院墙上。

  孰料,年关将近,一等再等,总不见小贩上门。翻年后的三四月里来过一个小贩,他说市场上早就不用蓬灰了。他按照一公斤2毛钱的价格收购,买卖没有成交。于是,那些蓬灰只能靠墙搁置着。连续几年,任凭风吹雨蚀,遂无问津者。

  1980年代中后期,父亲精心侍弄庄稼,粮食收得多了,家里的秸秆渐渐多了起来。再后来,家里购置了煤炭,渐渐与柴草远离。

  如今,偶尔去山沟里转转,山青地绿,野草疯长,任其自生自灭着,当年烧过蓬灰的地方,依稀留有灶坑的痕迹……
 这,已是40多年前的往事了。

 

  

 

安庆日报社 ©版权所有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