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桂林
此时月明星闪,我以回忆作桨,趁星儿未落,与故乡在这个冬夜畅饮。
故乡地理位置独特,地沃水足,惯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尤其出产的糯米形体纤细,色白如雪,粒粒莹润,真是米中翘楚。搓成饭团,咬一口,软绵如丝,香气涤神,回味无穷。
而用糯米做成的米酒,更是家家必备珍品,但凡喝过的人,都难以忘怀。
不知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我趁家人熟睡之际,顾不得穿好衣服,拿起勺子,轻揭钴盖,朝着白花花的米酒,狠狠舀上几勺,狼吞虎咽一番,末了再“吧唧”两下嘴,翻入被中才能甜甜睡去。
冷冷的夜,有了沁人心脾的米酒,全身通透,满口的米酒,香了眠床,香了黑夜。第二天天明,再对镜顾盼,脸儿像施了天然粉黛,香味萦绕。
大大的一钴子,一个星期不烧不烫,生吃见底,奶奶知道是我偷吃的,也不道明,只说我家出了个馋猫,酒量惊人,绝对超过她老子。
于是奶奶再次拿起空钴子,忙着淘米、浸米、蒸米……
其实,要想做出清冽甘醇的米酒,酒曲乃“定海神针”。酒曲不好,做出的米酒不但不甜不香,还能生出各种或辣或苦或酸或涩的味道,呷一口,让人叫苦连天。
奶奶做的酒曲原材料,是她直接到菜园子里采摘的辣蓼草、薄荷、艾草,还有门前的桑叶、桃树叶和柑橘叶,再加上家里常备的茯苓、甘草、桂花等。将这些新鲜的原材料一并清洗干净、晒干磨成粉,再混合米粉,加适量水拌匀,搓成一个个小圆子。把做好的圆子放入簸箕,上方铺上一层消毒过的稻草,让其自然长出白色的菌,于大太阳底下晒它五六日光景,然后把圆子收入小布袋,悬于梁间,这就是我们日后待用的酒曲。
想吃米酒时,就拿出一两颗酒曲,研成粉,把蒸好摊凉的糯米放入钴子里,空中撒下酒曲粉,用筷子将粉末与糯米充分搅拌均匀,随之用手把糯米层层压紧实,垒成光滑的塔形,中间用擀面杖戳出一个小洞,于洞口倒入十年的碎陈皮、桂花,接着再在糯米上面轻撒一薄层酒曲末子,用保鲜膜覆上,盖上盖子,最后把钴子团团裹上碎花棉被,不出三五天,酒香满屋飘溢,让人垂涎三尺。
如今的神秘配方和混搭技法更趋完善,比如原味米酒本已清亮爽滑,若混入蛋花、枸杞或玫瑰花瓣更是秀色可餐;若米酒配以桂花、汤圆,吃一口,则是珠圆米莹,举座皆惊。米酒不光好吃,而且富含多种氨基酸,能活血养颜,散结消肿,通经养神,补肾解乏。
离开故乡多年,乡愁愈发浓烈,就像家乡的米酒,总能在我愁绪满怀时,不时散发出人间的光华,江河的清幽,天地的博爱。端一碗清酒,一饮而尽,让那些泪湿青衫的往事化为彩蝶,翩翩飞回故里……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