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
父亲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的,童年的夏天没有繁重的学习,没有补课,没有兴趣班、特长班,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父亲说,那时,没有现在丰富的物质生活,没有周末大舞台,没有文化下乡,更谈不上手机、网络;有的人家偶尔有台收音机也是大人们的专利。
夏日的早晨,父亲被爷爷奶奶叫醒,走出家门,习惯性地走向牛棚,牵出为生产队饲养的牛,到山上去放养。牛是归生产队集体所有,一般人口多的家庭可以领养一头,生产队给工分。虽然紧靠大山,山上有的是青草,但生产队有规定,只准将牛放在荒山,不准牛到生产队管理的山区域吃草,否则林场的人就把牛牵到林场里拴起来,让大人去领,扣放牛家的工分。
牛放在荒山上,父亲可以在山上找一块大平石头继续睡觉或者就骑在牛背上,任牛自由。大约到早饭的时间,父亲跨坐或横坐在牛背上,吹着口哨,回家,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早饭后,生产队要用牛犁田打耙,所谓的“双抢”。
上午,父亲上山去割青草,以备牛中、晚餐。有的人家不割青草,在枯稻草上撒点盐水作牛在“双抢”时的食物。我奶奶说牛在夏天犁田打耙很累,要让牛吃饱、吃好,要父亲每天都割青草。带着绳子和镰刀,约小伙伴上山,一出门,便无拘无束,淋漓尽致的展示着童年的野性,光着脚丫踩着泥土,感受夏日的温度。
父亲印象中有“打溜秋”(荡秋千),先用捆草的绳子制成简易的秋千系在树枝上,然后轮流坐,余下的人拼命推,很是享受。有时荡到绳子快要断的时候,坐在秋千上的人还不知,但推的人依然使出全身力气,被荡的人就重重摔在草地上,小伙伴都笑弯了腰,充满了快乐。若有哪里摔破出血了,小伙伴都围上去,在地上搞点细灰尘抹上,充其量眼里含着泪,满脸痛苦状,但从不告诉家长,即使家长后来知道,也不过是叫以后注意点,似乎没有现在小孩子的命“金贵”。
临近中午,父亲背一大捆青草,回家,奶奶往往要说上一些奖赏的话,听到母亲的一句表扬是父亲最大的快乐。
中午收工前,父亲背着青草出发,到田间找到自已饲养的牛边,耕田耙地的大人收工后把牛交给父亲,他们回去吃饭休息。父亲把牛牵到大树下的荫凉处,拴好牛绳,放好青草,让牛自己一边纳凉一边吃草。而父亲和其他小伙伴的去处就是直奔池塘。晌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人未到池塘,小裤衩就已脱下,扎进水里,个个都是“浪里白条”。打“飘划”、吃“猛子”、相互追逐、尽情戏耍,许多游泳的姿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
洗累了,上岸。坐在池塘边,看着树在水中摇曳的倒影。有时,会爬上池塘边的桐树,找一个大枝桠躺着,嘴里叼一根茅草根,面朝天,摘一片桐树叶子盖在脸上,耳畔有丝丝风声掠过。有时在池塘边捡拾些瓦片、瓷碗的碎片或是小平石子,打水漂,看谁扔下的东西在水面上漂得最远,水漂最多。
下午大人们上工,父亲和小伙伴就把已吃饱的牛牵给他们,然后才回家吃饭。
饭后是父亲在村子里最自由的时间,因为大人们都到田里“双抢”了。跑到东家,用小手在墙头晒的酱钵子里蘸点酱吃,抿抿嘴,咸、咸;走到西家,喝一喝泡在大茶壶里的茶,伸伸舌,烫、烫;跑到池中摘荷花作毛笔;走到岸边绕柳枝当帽子……
那时没有电,日落后家家户户将睡凳(用木板制作而成)、竹床(由竹子制作而成)搬到院子里,睡凳、竹床周围摆上板凳,有的人家还会在院子里先洒点水降温。
我奶奶是家庭主妇,每到夏天,太阳刚刚下山,先把家门前的院子打扫一下,把睡凳和竹床摆在院子里,擦洗一番,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在上面纳凉,奶奶张罗着做晚饭。晚饭是粥,用大铝锅盛着放在外边的凳子上,菜一般是咸菜之类,或者是山芋藤、山芋叶,菜里的油水是很少的。特别的时候会有几块豆腐干,但父亲是不敢吃的,因为奶奶说爷爷“双抢”累,是给爷爷加餐的。
父亲说,我家人口多,粮食紧张,奶奶很会过日子,夏天晚饭常喝“粉粥”,就是在很稀的粥里,加些面粉,用勺子搅匀烧开;或者吃山芋渣粑、小麦粉糊等等。没有电,也就没有电扇,吃饭时一家人围坐在睡凳周围,要是看到父母热,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争着用芭蕉扇给父母扇。
有时看见别人家吃西瓜或苹果之类,父亲就向奶奶要,奶奶总是说等闲些的时候,带父亲去远方的姨家,说姨家什么都有,让父亲吃个够,每次都这样说,但始终没有成行。父亲幼小的心灵中,总向往着远方的姨家,哪天只要去了,就有好吃的吃,以至于后来每次看见别人吃什么好东西,父亲心中都这样想着,咽了咽唾液也就过去了。长大后,父亲才明白,这是读过书的奶奶给童年的父亲一份希望,父亲就是保持着这份希望度过、成长的。
晚饭过后,往往在院子里点燃一堆秕谷驱蚊,旁边摆着睡凳和凉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摇着芭蕉扇,聊着家常,渐渐进入梦乡……
今年夏天,因文化馆组织活动,送戏下乡,我特地邀请父亲一道,回了趟故乡,顺便让父亲寻找一下童年的夏天。
故乡已是省级美丽乡村,格外幽静、祥和。乡村大舞台台上精彩连连,台下乡亲掌声不断……
父亲说,他们那代人童年的夏天已消失在逝去的时光,定格在记忆的深处了。
回得去的故乡,回不去的童年!父亲、我都有着各自的童年以及童年的夏天、童年的快乐,只是我们这一代的童年文化更丰富了!
(作者单位:枞阳县文化馆)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