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巨龙
那一潭深碧,从唐诗里平平仄仄而来,一直氤氲着我的神思;
那一阙《踏歌》,自古韵中翩翩跹跹而至,始终躁动着我的脚步。
不忍打扰乘舟将欲行的李太白在汪伦送别时的激动,我有意避开娇娇桃花,在这略显寂蓼的深秋,穿过窄窄的斑驳的陈村古巷,轻轻地扣开了桃花潭的晨光羲微。
桃花潭,其实是青弋江的一段,只是这里“层岩衍曲,回湍清深”,峭岩上古藤缀拂,烟雾缭绕,水面上潋艳无际,碧波涵空,尤显旖旎。此时,一切是那样的恬静,两三个早起的村妇浣衣的捶声,更增添了几分清幽。几株桃树繁华落尽,空留节节点点的枝条。水,瘦了,江中近岸之处大片大片的鹅卵石清晰可见。那边两只画舫守望李白也好,等候游人也罢,忠诚地静立着。不远处,水在山的夹峙下,蒸腾起一团团湿漉漉的雾气,向山腰,向山顶,弥漫而去,不一会儿,峰峦已在虚无缥缈中了。而对岸的垒玉墩、怀仙阁、万姓义门等,许是还没有梳妆整齐,也将那轻烟雾霭扯过来,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就在我一转身的间隙,前方逸出一叶轻舟,正朝山口划去,身后留下一溜溜的轻波,映衬得那一片苍青峰岩沉浸其中的潭水犹如一块墨青的绸缎,柔柔的,颤颤的,再一看,那一叶轻舟仿佛不是用力使桨挣向前去的,而是微波凌步轻滑向那一片幽深。
这个季节,这个时点,桃花潭竟然也是这般的柔媚,空灵!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才使得汪伦有了胆量和底气来“骗”一回李白吧。他决定以这一方山水作舞台,以真情相待和诗酒唱和为主线,自己集编、导、演于一身,邀请李太白担纲钜献,演一幕跨越世俗的诗仙与百姓交往的人间喜剧。他以一封书信拉开了大幕,一生游历天下,诗酒为生的李太白在附近南陵叔父李冰阳家读到了这样一段煽情的文字脚本:“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 ”此时的李太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有些索然无趣了,哪里还坐得住?
不经意间,雨丝子飘然而至。似乎不知季节的变换,这雨依然顽固地透着江南特有的婉约,点点,密密,柔柔,滑滑,那山益发地空蒙了,这潭益发地静谧了,而细雨轻烟已经朦胧了远处灰白素净的文昌阁与村庄,那黛瓦妆成的塔身、屋面与马头墙脊恰似水墨洇成的点块与线条了。
在草长莺飞、桃花艳艳的另一个季节,李太白溯江而来时,这雨会更加的醇俨、缠绵吧?汪伦并不担心不识李太白,凭那轩然的姿容,清奇的风骨,汪伦故旧式地迎上了披一蓑烟雨而来的诗仙。那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该是何等地铺陈壮观,只是,这“布景”又在哪里呢?我心下替汪伦担忧了。寒喧毕,李太白朝周围扫视了一下,汪伦却不慌不忙地说开了:“此去十里有桃花渡,岂不是十里桃花?那酒店主人姓万,岂不是万家酒店? ”李太白一阵爽朗大笑,用字遣词,藏机露峰,自己已是高手,想不到这江南山野豪士也能够识得汉字的机巧无穷,且机智诙谐地玩得妙趣横生,也算得同道中人了,虽是“谎言”,却更是善意的盛情,况且,酒是热的,景是美的,曾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太白,甩开了恃才傲物的坚壳利刺,遂同汪伦热切地扎进这一方诗酒田园。
蒙蒙细雨早已濡湿了我期待的急切。终于,同踏歌古岸相对了,白墙青瓦的两层岸阙与鹅卵石和条石铺就的不高的台阶,显得很古意,潭中游弋的几只白鹅忽地扑开双翅嘎嘎而欢,这是从风流深处的大唐而来的精灵么?这是一演千年的踏歌送别的前奏么?仙踪飘忽,壮游天下,是谪仙的本色,一段山水神游、诗酒人生之后,李太白即将掉棹而去。汪伦创设了一个让李太白意想不到的多少有点“骗”味的故事开头,很是别开生面,现在他将拿出全部的真诚,但同样地以出乎李太白意料的方式,共同地把喜剧推向高潮,画上圆满的句号。已经登舟的李太白忽然听得一阵平仄之声,回首一望,但见并未临水辞行的汪伦,原来正在岸上组织一干人等,以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的大唐最风靡的《踏歌》前来送别,一边敛肩、松膝、倾胯的起舞,一边又作起曼妙、宛转、悠扬的歌吹。李太白激情难抑了。
汪伦所“踏”之歌是什么呢?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深情体贴,却太过伤感了,豪放的李太白不需要;是“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虽刚强爽朗,却又小儿女了,大气的李太白不适应。我想,当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吧,本是伤感的离别,却充满着愉悦欢快的畅想,神驰目注的深情,用这首李太白的诗送李太白,雄阔旷雅,情意盎然,也许更能独具一格的渲染当时的情境吧。
最是那意料之外时的一脉惊喜的跳动,真情观照下的一声激越的彭湃,李太白动情地脱口吟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珠玉的旋律在烟雨迷蒙、层峦倒映的江面上,深情地回荡、弥散……李太白之于桃花潭,只是惊鸿一瞥,却将这一潭碧水泼墨成了诗酒茂盛的画卷,千古流韵的风雅。
不待游人喧哗而至,在这寂静的清晨,我轻轻地来,亦当轻轻地离开。季节不同,时空有异,不见桃花,那桃花已灼灼在我的情思里;没有《踏歌》,那《踏歌》已翩跹在我的血脉里。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蒋骁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