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应东
诗仙李白有诗云: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倘若不是有诗为证,谁又能想到,早在遥远的唐代,铜陵这座拥山滨江的小城就在诗仙李白的心中有着如此之高的幸福指数。时间来到现代,《幸福中国白皮书》曾发布过幸福城市排行榜,铜陵以一匹黑马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得分高达82.78,幸福指数排名全国第三,这是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持续关注各类社交媒体上对全国城市所表露的情绪,并按正面和负面、积极和消极、幸福和不幸福全面比较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是的铜陵人上下一心,已然走出了一条赶超跨越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幸福之城的优美画卷正在长江两岸徐徐展开。
一
有人说,经济发展是承载高幸福指数的物质基础。铜陵人追逐幸福的脚步就从来没有停歇过,在面对结构调整时没有停歇,在面对转型升级时也没有停歇,就这样执着而坚定地一步步地从传统工矿城市向现代宜居城市迈进着,终于探索出一条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之路,推动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将铜陵的幸福之城建设推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度。近期公布的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结果,铜陵再获优秀,这已经是铜陵第六次获得该项荣誉了。
有人说,上市公司是一座城市最硬核的品牌资产,它决定着一座城市的规模和高度,是观察一个座城市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窗口。随着铜陵有色在世界500强排名再创新高、耐科装备跻身科创板、富乐德荣登创业板,铜陵上市公司达到11家,位居全省第4位,阵容日趋豪华的“铜陵板块”再一次在资本市场上令人瞩目。
有人说,还是要用数字才能更直观地说明经济发展的现状。2022年,铜陵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增长11%,居全省前列;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扭负转正;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铜陵仍然取得这样不俗的成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二
铜陵以铜立市,以铜兴市,以铜强市,城市血脉的每一次跳动都和铜息息相关。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和第一块铜锭来自这里,第一支铜业股票诞生在这里,坚持“抓住铜,延伸铜”理所当然地成为这座城市走向幸福之城的原动力。可以说,没有铜就没有今天的铜陵,铜产业毫无疑问是铜陵最有特色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铜冶炼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形成了铜杆、铜线、铜棒、铜管、铜粉、铜板带和铜合金等铜精深加工一体多元产业链,其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更是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但谁都知道,不超越今天就不会有更加幸福的明天。因此,“不唯铜,超越铜”又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座城市走向幸福之城的新动能。铜陵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综合实力、产业基础和配套,适时提出了打造“133”先进制造业集群,即:国家级先进结构材料1个首位制造业集群,化工新材料、专用装备、绿色建材3个特色优势先进制造业集群,半导体配套及增值服务、高端元器件及电子材料产业、新能源3个具有优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制造业集群,形成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产业梯度互补、深度融合、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之路。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2022年,铜陵项目招引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招引中国有色锂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铜陵有色绿色智能铜基新材料、得壹锂离子动力电池、贝斯美绿色新材料等6个百亿级产业项目,推动至信搏远新能源电池用铝塑膜、长江医药产业园等5个“50亿+”项目签约落地,一批重大牵动性项目的落户为今后发展积蓄了强劲势能。
不仅如此,铜陵的研发投入强度、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均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唯一的“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市。全国首个氨能利用发电深度调峰项目也在铜陵启动实施,蓝盾光电入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增国家印制电路板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精达云平台”成功跻身国家工信部典型案例,“城市超脑”模式受到广泛复制推广。资源型枯竭城市转型纵深推进,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绩效评估屡获优秀等次,城市转型工作多次获得国务院通报督查激励,铜陵转型发展的典型经验甚至还罕见地登上2022年高考文综全国甲卷。
三
一座城市的幸福最终还是要落到高品质的生活上。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铜陵积极地回应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幸福之城的成色越来越足、品位越来越高。
这里,流行着一种蓝叫“铜陵蓝”。这个词经常刷屏微信朋友圈。这是一种深情的蓝,也是一种令人沉醉的蓝,这种蓝是铜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结果,硫酸雨绝迹了,硫磺烟消失了,绿色蝶变之后,空气优良天数、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省排名前三,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就连曾经脏乱差的长江沿岸也蜕变成欣赏江景的“铜陵外滩”,曾经混浊的江水此刻是那么清亮透彻,江鸥迎风翩翩起舞,碧波荡漾中频现江豚的“微笑”。
这里,弥漫着一种香叫“书香”。任何人都可以在全城全民阅读点、“24小时自助图书馆”、“铜都书巢”和旅游景区公共文化阅读空间里自由选择或切换自己的“15分钟阅读圈”。其中滨江书屋这个八百里皖江首个将废弃码头改造成的公益性全民阅读点,俨然成为铜陵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它底层休闲、中层阅览、顶层观江,是“中国25个最美书屋”之一。
这里,风靡着一种健身叫“全民健身”。在建设专门体育设施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废旧码头、立交桥下、架空铁路专用线旁、城市小区和乡村闲置用地等地块,“见缝插针”地建设户外体育运动场地,精心打造“口袋体育公园”。已建成一千余条全民健身路径、近百个全民健身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球场和社区体育俱乐部等,这“15分钟健身圈”可以随时随地为健康加分。
这里的环境更靓丽了。城市绿量持续增加,建成城市公园、口袋绿地公园近百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3.6%。建成了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百余个,涌现出犁桥村、群心村、金塔村、农林村等一批“明星村”,闲暇之余,不妨去乡村品味“慢生活”,品尝“土味道”。铜陵是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全国“11+5”个“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正在用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全方位拥抱“无废”,走出了一条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新路径。如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铜陵已蔚然成风。
这里的交通更通畅了。合福高铁、宁安高铁开通运营,京台高速、沪渝高速在铜陵交汇。江北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G347枞阳段建成通车。“十三五”期间,铜陵江北区域交通、水利、电力投资分别是“十二五”的15倍、5.3倍、3.6倍,累计投资近150亿元。
这里的百姓更富裕了。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11.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如期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2022年,铜陵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5%。
千年之前,诗仙李白来到铜陵,他触景生情赋诗“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字里行间所展示的是内心深处无可抑制的幸福。然而幸福没有终点站,幸福永远在路上。如今,铜陵审时度势,聚焦“四创两高”、聚力“四个倍增”,只争朝夕,苦干实干,奋力向2027年经济总量2000亿的目标迈进。在实现路径上将继续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锚定“智造新铜都生态幸福城”的城市定位,着眼长远抓当前,盯紧做实牵动性事项,努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提升。
只要踏上铜陵这片热土,就会听到有这样一个声音在这座城市来回激荡:必须激发拼的精神,鼓足拼的劲头,保持拼的姿态,接力拼、全力拼、加速拼,奋力拼出一个新铜陵!这是幸福之城的集结号,也是动员令,更是冲锋号!
你好,铜陵!你好,幸福之城!
稿件来源: 铜陵日报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