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家乡的食物

时间:2023-02-20 13:49:01

  “上灯圆子落灯面”,别处过年是以正月十五元宵节收尾的,而我的家乡不知何故要推迟一日来庆祝,俗称“十六夜”。这天大人小孩都要跨火堆,去掉过去一年的晦气,让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年纪大点的,还要放放“高升”(鞭炮的一种,一手持杆部,一手用火点头部引线,升空后炸响),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而孩子们则推出“兔子灯”“荷花灯”“鱼龙灯”等各式的灯来进行比赛。

  当然,闹元宵的小吃是必不可少的,吃了桂花汤圆、荠菜春卷、萝卜丝油端子,再来一碗豆腐花,周身通泰。后来读汪曾祺先生谈童年食物,从炒米、焦焦到茨菇、野菜,如此熟悉、亲切。先生是高邮人,我的家乡是兴化,风土人情相差无几。

  小时候家里有习惯,要在年前做米酒。糯米浸水泡好,在灶上烧一大锅水,支上蒸桶,把糯米蒸成米饭,倒入陶制的小酒缸中,放入调好的酒药子,再密封,发酵一段时间便可在春节期间食用了。糯米的酒酿孩子们喜欢吃,米黄的酒水是不爱白酒的人的最爱,但香甜可口的米酒喝多也会醉,且醉酒的状态比白酒更糟。妈妈与大舅常谈我外公的“传奇”:他十岁时用麦秸做吸管,把家里库房泥封的十几坛米酒每天喝一点,最后全部喝光,直到家里办酒宴,帮佣去取酒的时候才东窗事发。外公的父亲是老来得子,对他这个儿子溺爱异常,外公成了纨绔子弟,他在他父亲离世后,把家里千顷田地和粮行、谷仓败个精光。

  喝一口甜米酒,再来一筷子黄花草,是给个皇帝都不会换的。豆瓣酱炒的黄花草,甫一上桌就被分食而空,也许是春节肉类食多了,大家想清淡些吧。黄花草,又名秧草、草头,古称首蓿,是苜蓿的一种。《汉书·西域传》里说,“汉使采苜蓿归,天子益种离宫别馆旁”,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是给马吃。

  随着生活质量提高,野草也渐渐成了时蔬,登上星级餐厅的饭桌,且身价不菲,有些地方将它腌做咸菜,用来喝稀饭,甘中微苦,很是爽口。

  家乡还一种可以速食的食物,叫做“焦焦”,也就是汪老先生说的焦屑——糯米和小麦炒熟了,用石磨磨成粉末状后密封。我小时候感冒、发热,母亲便用开水冲焦焦给我吃,焦焦调匀后成糊状,搁点糖,有点像今天的芝麻糊,但那时没有芝麻糊,没有豆奶牛奶,能吃点焦焦,再撒一把炒米,特爽口、幸福。再后来,有了麦乳精,可以冲泡,也可以抓着吃,很甜很香,焦焦便逐渐不再见到了。
 茨菇,也是家乡过年时常用的蔬菜,可以烧肉、炒青蒜,还可以跟豆腐做汤,但它有苦味,我小时并不爱吃。而母亲做饭前又常让我们择菜,茨菇要用硬币刮去皮,还不能把尾巴搞掉,特别费手,就更让我嫌弃了。长大后,发现饭桌上的茨菇也没那么讨厌,只是喜欢煮烂一点的,太硬怕给肠胃增加工作量。我台湾的朋友,每次回来,都要点一份青蒜茨菇炒咸肉,说台湾是没有茨菇卖的,只能在回来时大快朵颐。我知道,这点的不仅是菜,而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施小军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