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传统写作的魅力

时间:2023-02-21 16:08:31
——从《大徽班》看谢思球的叙事美学追求

  □余徐刚

  毫无疑问,徽班的路途,和徽商一样,历经艰难坎坷,血泪奔涌,义无反顾。在时代的洪流中,他们以微小的炽热,成就了生命中无限的可能。

  他们都是一些小人物,而正是这些的小人物,构成了某种历史大事件,谢思球笔下的小人物,人物形象细腻突出,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如同英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在《奥立佛·退斯特》中塑造的主人公奥立佛和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的大卫,让人产生难忘的印象。我注意到,谢思球此前出版的长篇小说《大泽乡》《大明御史左光斗》,都被冠上了“大”字,直至《大徽班》的出版,也同样沿用了前面的模式,我宁愿以“三大曲”来概括谢思球前期的创作成就。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只是要保存自己蝼蚁之命的最后尊严。

  《大徽班》的主线非常清晰,单线直叙,围绕高朗亭的命运展开,高朗亭的命运,既是千万优伶的命运,也是中国底层普通百姓的命运,作者很会抓住读者的心,在谢思球沉静而简洁的叙事中,读者会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他生命中的“稻草”,所以,《大徽班》就有了很强的可读性。但是,《大徽班》属于传统写作,在小说市场被普遍追求西方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并被推崇甚至当作时尚的前提下,任何一种传统行为可能都会被孤立,谢思球选择这一“静默”的方式进行写作,与那些追求急功近利的标新立异写作相比较,谢思球一以贯之用文火熟稔地慢炖着老鹅,无疑需要太多勇气,然而,谢思球对于传统创作又是认真且严肃的。

  中国传统小说基本上是一种故事化的叙事,《大徽班》故事从安徽怀宁石牌说起。年幼的穷小子高朗亭跑到同声堂戏园子偷听《群英会》,不巧被老板余老四逮个正着,余老四发现了高朗亭的慧根,于是就有了顾老头,有了顾老头,于是又有了郝天秀,高朗亭的戏剧人生登场,包括他的情感,故事由此展开。

  高朗亭既有天分,嗓音清脆,又好学,灵气十足,从武戏基本功开始磨炼,再到文戏主工旦角,吸收并揉合各家之长,到16岁时已是色艺双绝。

  机会来了,乾隆55年的冬天,高朗亭应第一代三庆班班主余老四邀请,率扬州徽班入京,参加庆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演出,高朗亭的三庆班表演一举成名,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又陆续进京,这就是四大徽进京城,高朗亭成为四大徽班的统领。当时的戏曲界有“花雅”之争分,双方久争不下,互不相容,明争暗斗,高朗亭退而求之,以人格的力量战胜了以昆剧为代表的雅部,四大徽班从此声名鹊起,为日后的京剧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作者谢思球把所有的笔墨集中在高朗亭身上,我们从《大徽班》这部作品中看到的高朗亭是一个精神高度自觉自立的形象,同时他又是那样的富有人性,当高朗亭还只是一个初登杭州梨园舞台实习小生,挣取了人生第一笔薪酬之时,毅然决然离开杭州,拿着银两回到家乡石牌要去姜家赎回自己的亲妹妹。高朗亭的人性道德体现在日后的各种社交中,当他知道了对手的不幸境遇后,毫不犹豫地向对方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对手摆脱了困境。高朗亭以德报怨,他的胸怀与气度不是常人可以比肩的,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大徽班》中,作者以人文批判的精神姿态,对人性内在本质进行了丰富的拓展,谢思球总会为我们适时地塑造一些或善良的、正直的,或卑鄙的、心胸狭隘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出身不同,经历不同,有的身处绝壁,却依然奋进向上,有的贪名逐利,心术不正,这些小人物跟随着高朗亭一起旋转,缓缓打开了各种微妙的人性状态,当我们在“小人物”的厄运中,无法呼吸、不能释怀的时候,作者总是能让读者看到柳暗花明式的命运转折,引起读者搜寻,无形中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小说在情节的处理上,尤为精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社会状态,作者有意制造一些悲喜交加的场景,然而,作者的重点不在于悲喜,更隐藏于悲喜过后的一种落魄与苍凉,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说:“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热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在这些悲喜苍凉场景中,“参差对照”的“小人物”演绎了梨园舞台上的精彩人生,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

  《大徽班》文本在发散的光热中包含着温情的批判力量和仁义的人道力量,而高朗亭的艺术生命力在小说中化成了一股单体精神:一个灵魂纯洁的伶界统帅,一生都在追逐着梦幻与理想,一生都在不断突破,在平凡中时时展现出伟大的道义和伟大的人格。《大徽班》从现实与历史两个侧面,在时空的交替中,综合运用转喻、隐喻手法彰显了人性关怀和读者审美诉求,也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大徽班》的传统叙事,不仅仅局限于故事的叙说,更多融合了抒情方式,在谢思球的写作体裁中,散文则是重要一项,我们看到,《大徽班》的故事情节往往带入了较多的抒情气氛,起到了故事渲染作用,这种渲染效果能直接有效将读者深入到故事情境中。

  小说中所采用的叙事与抒情的循环结构,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固化了文本构成。另外小说在语言上也偏向于散文化,洗练隽永、富有感情,让读者产生情感的涟漪,达到共鸣共振。

 

稿件来源: 铜陵日报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