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几上有本线装旧字帖,看封面有点年头。是本小楷碑帖,似是一个老太的墓志铭,拓本。不知何故,黑色拓纸多沿着长条刻纹断裂,呈条带状,絮絮拉拉,粘在竹纸上。拓纸背面刻纹坚韧,清晰如初。也没放在心中,夜深人乏,归心似箭。
但心有不甘,出门前又拿起字帖。小闻唠叨,民国的,小区老奶奶家收的。我没理他,明明是和桐城师范转学证一批出来的。翻阅间,我发现粘连碎拓书纸背后有很多印字,用手撑开筒子页,吾乡孔城“甲”“保”字样依稀可见。暗喜,这是常见的民国通讯录或同学录的样式,翻到最后,我又见到“桐城高等小学”字样。呀,100多年了,你来了。
“不行,我还是要转学证。”“那个收人钱了,江湖规则,字帖优惠。”
午夜的湖心路,风儿醉人。归家,学着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的样子,小心翼翼解退字帖纸捻,把条带状碎拓一一除去,打开筒子页的背面,心又掉到冰窟洞了,所有的字体都是反的,模糊难辨。莫非年深日久,字迹被濡湿后相互沾染浸润所致?去厨房喝了口茶,平复心绪,用手机电筒照射端详,发现所有字体上均沾有一层薄宣,小心翼翼揭开,一个完整的筒子页石印本出现了,张张干净,字体完整。山高月晓,水落石出,是一本难得一见、保存完好的民国九年(1920)桐城第三高等小学校同学录!
偶然中有必然。我于故乡,落叶恋根,故乡厚我,根馈落叶。桐城第三高等小学校最早的创始学校是“桐乡书院”,如果把孔城镇比作桐城东部明珠,那“桐乡书院”一定明珠之上的宝石。据考,美学家朱光潜、哲学家方东美、革命家尹宽即求学于斯校。
《安庆地区教育志》《桐城县教育志》均载,桐乡书院位于孔城镇中街,因孔城汉属桐乡而得名。1840年,当地诸生戴均衡等人倡仪兴办。其后书院虽历经坎坷,但盛名远扬。1906年,桐城县在“桐乡书院”故址上兴办起“公立桐乡高等学堂”。1912年,桐城县劝习所遵循南京临时政府训令,将“公立桐乡高等学堂”又易名为”桐城第三高等小学校”,和我收集到的“同学录”名完全一致。
“桐城第三高等小学校同学录”为竹纸石印,6个筒子页。分校长序言、教职员名录、毕业同学录三个部分。
1920年,学校有教职员9人,全部男性。校长程庆,毕业于陈独秀先生创办的安徽高等学校。张秉金、许云泉、陈候国等7人毕业或修业于南洋讲武学校、安徽第一中学、安徽第一师范、本邑中学、本邑师范、南京高等师范、安徽法政学校,国文经学教员林钟为清附生。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理科、修身、经学、地理、历史、图画、音乐、手工、体操等。1920年当届毕业生为68人,年龄最大的为20岁,最小的为12岁,全部为男性,其中15岁以上有57人。学生籍况以孔镇保居多,还有少数为钱家桥、义津桥、庐邑、杨树湾、大关、吕亭驿、三十里铺的。
陈仲甫先生的弟子程庆校长在序言录中这样写道:
吾乡改书院为桐乡学校,于兹十六载矣。教授千数百人,毕业七次,其间入北京大学、国立师范专门学校,有成就者,指不胜举,可云盛矣。予于戊午春忝长斯校,自维学殖荒落,无益于学子,荏苒三年,瓜期将届。而诸生殷殷,以八次毕业发起同学录之刊以序言为请。
夫求学之道,如行路然,自近而远,如登高然,自卑而崇。小学校者,学问之萌芽也。苟能循序渐进,引而伸之,触而长之,积日累月,精求无已。将治新旧于一炉,合中西而一贯,为学校之博士也,也可为国家之伟人也亦可。何患不诞登彼岸登峰造极哉?
顾念诸生分手后,行各担登负笈,从诸名师宿儒,请益其业,分驰南北,天各一方,离群之感,不无同情。惟愿自此以往,感情益笃,无论留学国内外,邮便常通,或以道术相切蹉,或以功业相劝勉,虽隅千里,如处一堂,虽历百年,如居一日,斯则是录之刊为不虚也。聊缀数语,以附赠言之类云耳。中华民国九年程庆识(陈向东)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