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拙笔记录过身边人的美德,描绘过家乡的孩子们的快乐,也赞美过越过越红火的日子……却不曾记载过关于岳父的点滴,即使是简单的一句“爱您”都羞于启齿。然而,日前在拜读岳父送来《难忘的岁月》的书稿后,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夜阑人静,欣然命笔。
爱岗敬业,成绩显著。岳父出生于1932年,今年88岁。他的人生道路虽不怎么坎坷和曲折,但很精彩和丰富;虽不怎么轰轰烈烈,没有做出惊人之举,但取得的业绩却不平凡,并不苍白。读《难忘的岁月》一书,可以看到:岳父在服役期间,习文又习武,扛枪又操炮,是一名出色的解放军战士。《夜除叛徒》的文章中,他是这样写的:“乡指导员集合好民兵,我作了简单的部署……我乘叛徒惊魂未定之际,抠动板机,‘叭叭’两声枪响,复仇的子弹击中了凶犯……”寥寥数语,却道出了他保家卫国的真谛;岳父在干公安工作时,他擎举法律之剑,公正廉洁执法,多次侦破大案与要案,及时地将犯罪分子缉拿归案,绳之以法,是一个优秀的公安干警;岳父在担任基层领导干部时,他始终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干好每一件工作,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是一位好党员、好干部。如他在担任团结圩农场场长时,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兴修水利、改造农田等,终于让“穷沟窝窝里迎来了丰收年,省、地领导前来参观,县政府在这里召开现场会,县长为产粮和售粮大户颁发奖状,农场评为先进集体,我出席地区召开的表彰大会。”《难忘的回忆》这篇文章,就是岳父在基层工作时的真实写照。在担任领导干部时,他在《莲湖垂柳》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十多年前,我在枞阳镇工作期间,曾分管市政建设……莲花湖是绿化的重点,我们因地制宜地在临湖堤岸栽植垂柳。因它耐湿,抗风雨,是防浪护岸的良好树种,还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如今,柳绿成荫,成为湖畔一条独特的风景线。如果有人问我给这个县城留下什么纪念时,我可以欣慰地说:‘在美丽的莲花湖畔,有我亲手栽下的垂柳’……”是啊,湖畔“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垂柳,是岳父汗水的结晶。它告诉我们:人,一生不过短短的几十个春秋,而在这期间我们可以做许多有意义的事,让自己过得充实,让他人活得快乐!
坚持写作,收获颇丰。岳父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他的知识广博,素有“秀才”之称。他用勤奋成就了他的另一所大学。工作之余,他不是将时光抛洒在麻将桌上,也不是徜徉在公园里,而是痴情于读书、创作之中。《梦想的幽谷》文章中,他写道:“在全部的工作经历中,多是从事文字工作,尽管常常独坐在办公桌前,默默地把身心倾注在写作的文稿中,不管是酸甜苦辣,我都欣意盎然。”岳父除了写领导讲话、会议材料、调研文章与考察报告等,又写散文、诗词与随笔,题材多样。但他所写的一切事情,都是原汁原味,事业、家庭、生活,那些充满着幸福、痛苦等种种遭遇和悲欢离合的往事,桩桩、件件跃然纸上,其间包含着对战友与亲属的怀念、长辈的恩泽、同辈的厚谊、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内涵上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犹如一壶开启的陈年老酒,丝缕沁人心脾的香味,启人心智,经久难忘。老人常说写文章,不是为了当作家,而是“进一步回味人生,总结人生,塑造人生,为两个文明建设奉献余热。”“人生大半返回难,妙笔生花战耄年,往事悠悠成历故,唯求晚景展新颜。”岳父退休后,仍然痴心不改,笔耕不辍,沉醉于文学世界里。《老骥奋蹄情倾写作》文章中,他是这样写的:“系统地学习新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创作的营养……写作本来是一项孤独而又艰苦的劳动,可对我来说,则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它为我晚年生活开辟了新天地。”光阴荏苒,岁月悠悠。转眼间,60几个春秋已然消逝。如今,岳父的写作硕果累累。千余篇文章,被各级领导采用,作为会议材料或领导的讲话稿;百余篇调研文章与考察报告被内部刊物刊登,为领导决策提出了很多政策建议;百余篇散文与随笔、百余首诗词相继被各类报刊登。他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创作精神,他的扎实朴素,严谨细致的行文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大家对他有口皆碑,耳熟能详。
胸襟开阔,善待他人。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读着书稿中的部分文章,便知岳父是一个大度包容的人。他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应是离休干部。但岳父为了记住新中国成立的日子,1950年,在填写干部履历书时,就填写了1949年10月1日参加工作。当按照参加工作年限,实行离、退休制度时,有的人说他傻,有的人劝他去找首长与战友,证明其参加工作的时间,但他既无怨言,又未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他常常告诉我们,不要计较过去,要以人为善,不要抱怨别人,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凭良心做事群众一定看得到。他性情温和,从不与别人争执什么,因此受了不知多少委屈,也不知洒了多少泪,但在家人面前从不流露,总是以微笑面对家人。他宽容对人,他常说,对待他人要如对待吃青菜一般,每个人身上都有你所需要的维生素。因此,他不管对家人或外人都是和睦相处,办事低调,从不说粗话,不说大话,他总是抱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处处帮助别人,从不讲回报。即便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也力所能及地给人以帮助。
伴侣情深,生活甜蜜。岳父常说,家就像一个人,全靠两条腿支撑站立着,这两条腿就是夫妻二人,只有两人和睦相爱,两条腿就站得刚强有力,任何风吹雨打,都不会动摇。因此,他与岳母五十余年的共同生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即爱对方的优点,也包容不足,更爱的是对方的一颗善良的心。他们与其他夫妻一样,也曾有过家庭矛盾,但他们以家庭为重,及时化解,把思想感情统一到家和万事兴这个中心点上。从而推动了家庭和睦向前奋进,老两口感情更加和谐,日子过得更加快乐幸福。“三年多来,我陪着老伴每天傍晚外出散步,盛夏、严冬亦未曾间断……她虚弱的身体愈渐好转,变得健康起来。”读着《散步使老伴更健康》这篇文章时,岳父陪着岳母散步时的情景,顿时浮现在眼前,那是1997年5月的一天,我出差办案归来,在路过莲花湖畔时,巧遇岳父与岳母手牵手,漫步在公园之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祥和的笑容,当他人提起对方时,他俩脸上笑容愈加灿烂,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了,岳母说:“和老伴携手走了四十余年的陪伴,现在老了,身体也没有之前好了,也生病了,还是一直陪着我,不嫌弃我。”一旁的岳父更是一脸幸福地说:“老伴儿,老伴儿,老来相伴。”他们手牵手,相互扶持走在公园里,既给公园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仿佛在告诉人们:男儿无妻财无主,女无丈夫身无依。男女结合,少为夫妻,老来伴。有老伴的地方才是家,有老伴的地方,无论是开心甜蜜,还是艰难困苦,日子都是甜的。
关爱老人,培育子女。书中《老骥自奋蹄》栏目中的4篇文章,倾注着岳父对老人的至敬至爱至孝。每逢节假日或歇班时,他同岳母一起回家探望父母。当他父亲去世后,又将其母亲接到家里。尽管家庭经济比较艰难,日子过得清苦,但他与岳母省吃俭用,总是给母亲制作一些好吃的东西。为她添置新衣服,而他与岳母的衣服总是补了又补,能凑合就凑合。使我不能忘怀的是,我的父亲程音在世时,他经常去看望,关心父亲的生活,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当父亲生病住院时,他时常地去探望,鼓励父亲战胜疾病,重返工作岗位;当父亲逝世时,岳父是治丧委员会成员,他协助领导处理事务,审阅悼词,又安慰我的母亲与亲属;当《程音传记》出版时,他奋笔疾书,写下了《怀念程音亲翁》的文章;当枞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程音烈士陈列室”命名为全县爱国教育基地时,年事已高的岳父,仍然写了《久留踪迹住尘寰》的文章,让读者循着程音的人生之旅,去追寻战火的硝烟,感触时代的脉搏,倾听程音烈士的呼喊,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最为人称道的是岳父对子女的悉心培育,言传身教传递人生的意义。《父女情怀》栏目中数篇文章,可知岳父为了子女的成长要默默去承受人世间的太多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也许有的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因为他永远都把苦咽到肚子里,而把香甜留给子女。当看到子女们学习成绩出类拔萃,德智体全面发展,相继走上了工作岗位时,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岳父把一生奉献给了子女,不求回报,不讨恩情。人世间最难报的就是父母恩,愿我们都能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敬父母,让他们晚年幸福快乐,身体健康。
岁月流逝,流走了岳父的青春年华,当年能文能武的棒小伙儿,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岁月如歌,不但让岳父在人生的旅途中,捷报频传,走过了光辉的历程,而且引领他走进文学这个高雅的殿堂,赐予他繁花硕果。今天,岳父将人生的感悟、几十年的文学创作汇编成书。无疑,《难忘的岁月》的出版,是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从里面吸取营养,循着老人的足迹,开创新的辉煌。
岳父嘱我为他《难忘的岁月》一书写篇文章,我满口答应。因为1986年12月,我结束了18年的军人生活,转业到地方工作,新的工作岗位,一切都显得陌生而新鲜。这时,岳父用知识甘露,浇开我的理想的花朵;用心灵清泉,润育我情操的美果……加减乘除,算不尽岳父的贡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岳父的崇敬。在《难忘的岁月》出版之际,我献上这篇读后感,向岳父表示深深的感谢!并衷心祝愿岳父,福如东海,日月昌明。松鹤长春,春秋不老,古稀重新,欢乐远长。
作者简介:程炳武,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陈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