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村前屋后,用来灌溉农作物的当家塘,足有七八口之多,面积有大有小,大多是村民们顺着山冲走势,在顶端开挖而成的。每到春夏多雨时节,当家塘开始关闸蓄水。于是,一汪碧水点缀在青山与原野之间,甚是夺人眼目。
常言道:花无百日红,水无百日空。但凡有水的地方,就有水草生长,就会有鱼儿。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鲫鱼、参鲦、鳑鲏等各色野生鱼种,抢得先机,成群结队,择当家塘而居,繁衍生息,连绵不绝。
知晓水性的农家儿女,深谙世间万物互补的规律。当家塘单有野生鱼还远远不够,还要适量投放些在水域中上层栖息的家鱼,它们吃的是水生物和野草,产生的排泄物又是水域最底层野生鱼类的上好饵料,这样一来,自然形成了当家塘完整的生物链。
开春,估算好水域面积,生产队购得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的鱼苗,投放于当家塘之中;或鼓励喜爱捉鱼摸虾的孩童,在春雨过后,下到水流湍急的湖汊沟渠旁,趁着鱼儿奔赴春汛之机,捞得家鱼苗存放于备好的水桶或面盆里,待到傍晚时分,以一尾鱼苗几分钱的价格,送去会计那儿清点回收,倒入当家塘里放养。
那时,离村子近点的当家塘,多是妇女们早起浆衣洗菜的场所,残存衣袋里的碎末和蔬菜叶儿,被主妇们一股脑儿弃之于当家塘中,引得鱼儿蜂拥抢食。全村几十户人家,日复一日地浆洗物什,悄无声息中便将几口当家塘里的鱼虾喂养得肥美。离村庄远点儿的当家塘,队里会吩咐专人割些青草投喂,喂出的鱼儿精瘦且味美。
到了年关,户外天寒地冻,但阻挡不住农家人捕年鱼的高涨热情。择一暖阳天,选两年以上不曾被捕捞过的当家塘,队里请来几名专业捕鱼人用拉网或丝网打捞年鱼;有时干脆抽干当家塘里的水,徒手或借助抄网捕鱼过年。
捕年鱼的消息不胫而走,已放寒假的学童,冬修水利返村的青壮年,上了年纪的猫冬老人,倾巢而出,大伙提篮挑筐,一路嬉笑,去赴一年一度的捕鱼盛宴,那热闹场景,着实让人记忆深刻。
遇到水深的当家塘,捕鱼人坐在两头尖尖的腰子盆里,双手轻轻划桨,熟练地放下长长的丝网,辅之以击水驱赶,受到惊吓的鱼儿,欢腾跳跃,一头扑进捕鱼人设下的大网,被绑了个严严实实。大到十多斤重的草混花鲢,小到巴掌大的板鲫扁鱼,均被悉数收入囊中。捕到几寸长的鱼苗,捕鱼人也会高抬贵手放生。
当家塘放干水捕鱼的场景,却是另一番热闹。早起,透过晨曦,几个壮劳力操起铁锨,选择当家塘适中的位置,开掘水坝,任由蓄积一冬的碧水咆哮着奔向下游。不事更张的少年见此,从家里拿来渔具,堵住当家塘的出水口,等待鱼儿自投罗网。谁知,鱼儿越冬已潜入深水,收获的往往只有随波逐流的参鲦等小鱼儿。直到当家塘塘底渐渐裸露,膘肥体壮的鱼儿,这才惊恐地乱作一团,惹得岸上观望的村民欢呼雀跃,齐刷刷地将目光投向鱼儿与逮鱼人身上。
此刻,逮鱼上岸就成了重头戏。几斤重、十多斤重的大鱼儿,不仅灵活,而且力大无比,只要稍事触碰,鱼儿就会使出浑身气力,摇头摆尾,溅起泥浆,弄得逮鱼人躲闪不及,周身湿透。
放干了水,再大的鱼儿终究没了用武之地,一条条成了瓮中之鳖,乖乖地被捕捞上岸。
稍大的平展地带,鱼儿堆积如山。队里以人口数或户数,用抓阄的方式,分给各家各户,人口多的人家,大伙看在乡里乡亲的份上,也会给予特别照应,从没因分鱼多寡闹出矛盾。
新年的氛围渐浓,有了当家塘分得的过年鱼,大人小孩人人喜笑颜开,主妇们更是迎来了高光时刻,煎炸烹煮,一道道精美的佳肴,在满怀希冀的目光中,端上了新年的餐桌。胡晓延
稿件来源: 安庆晚报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