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德
很多年前,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城市,距离老家不足200公里。但是,交通相对落后,通信也不发达,回家一趟,需要两三天,写封信往返需要一个礼拜。这时间,尽耽误在大马路上了。
我们有了电话机,老家还没有。双方想要相互联系,还是不方便。那年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在吃团圆饭,我将拜年电话打进了与父母家只有一墙之隔的吴大爷家,先给他们家拜年,说了一大堆恭喜、祝福的话,然后再请他们高声叫我父母亲过来接电话。两位老人家绕了一大圈,方才完成了一次两地间、两代人的通话。
于是,给“远方”的父母家里,安装一部电话机的“动议”,摆上了“议事日程”。
父母坚持付一半,但是我们却要全额承担。犟不过老人,结果我们拿大头,让父母亲尽可能少些负担。
这下热闹了,三天两头,电话机的铃声就会突然“叮铃铃、叮铃铃”地响起来:“没事,就想问问你们在忙什么?”我们家的电话“热线”,真的“热”起来了。
电话号码复数多,数字小,简单、易记。每次拿起话筒,毫不费力,就能够一气呵成,不一会,我们家电话机的铃声,就会乐滋滋地响起来。
有一次,因为有事情要与父母亲联系,电话铃声响了好长一段时间也无人接听。我在心里直犯嘀咕:“正是吃午饭时间,大太阳的,不会还在外边闲逛吧?”
过了十几分钟,再按重复键,有人接听电话了:“刚才在厨房里吃饭,没听到。”“没有急事,就是问一问,我们回去,需要给你们带点什么?”“什么都不需要,你们回来看看就好。”
父母亲的心灵深处,哪怕只有一点小小的空间,里面装着的,永远都是对儿女们满满的情与爱。
放下电话,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父母亲的电话机放在客厅,客厅到厨房的中间隔一个十多米长的院子。一天三顿饭的时间里,基本上都是在厨房,这时候来的电话几乎是听不到的。于是,我就利用那次回家的机会,花了近千元,在父母亲的厨房里,安装了一部子母机。如此一来,两位老人做饭、吃饭、收拾餐具、接听电话就方便多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手机的出现,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让人们眼前一亮。昔日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几代人追求的梦想,到了我们这里,原来这电话,竟然是多余的。一部小巧玲珑的手机,取代了固定电话,立马成为许多人“手心里的宝”。
于是,人们纷纷撤线销号,客厅里的茶几上,几乎没有了电话机的踪影。
但是,我家客厅里的电话机,近30年过去了,一直让其默默地坚守着“岗位”,就是因为老父亲的一句话:“年龄越来越大了,耳朵也越来越背了,电话机的声音大,不受信号强弱的干扰,我听起来不吃力。”
很有意思的是,只要老人家一拿起电话机,听力好像立马便有了质的变化,能够与远在外地的儿女们欢声笑语地交谈,直至笑出眼泪:“好了,不说了,你们工作忙,不能影响你们。”说完,开心地挂上了电话。
固定电话,声音较大,音量稳定,不容易掉线,特别适合老人使用。尽管与老父亲相隔两地,一部电话机也能让我们“隔空”陪伴着老人家。
稿件来源: 安徽网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