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时间:2024-04-11 10:14:23

  许辉

  薛超先生的散文集《素履浅迹》收录的五十篇散文分为三辑。第一辑“山湖浅痕”写山水与行旅,这些作品是作者几十年来或因工作学习,或借采访采风,或特意访山问水,踏访各地山川名胜,留下的一批厚实的旅痕游踪。第二辑“心念以往”写人生与亲情,这部分作品写母亲,写父亲,写女儿,写姥姥,写舅舅,或长或短,或缓或紧,或疏或密,或时有人生风雨,但所见总是亲情润泽,绵软流长。第三辑“世漪记微”写尘世与记忆,写故乡,写草芥,写生涩,写成长,写军旅,写美好,写尘世的记忆,写千姿百态。
  薛超先生生于农家,长在沿淮,像那个时代的许多农家子弟一样,他的青少年成长期既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也充满着亲人关爱和呵护的温暖;既无奈于物质生活的贫瘠和窘迫,更受益于寒风酷暑中的坚持与前行。在作者的眼中,母亲的爱是无言、深沉、直入心底的。在乡野清寂的夜晚,当他读书或是写作业时,母亲总是在昏黄的油灯下,穿针引线,缝补衣物,陪伴着他。于是在作者幼小的心灵中,就有一粒暖意的种子落下,生根并且发芽。于是在一个暑假中,作者用每天沿街卖报得来的一块钱,买了一个简单的穿针器,带回家乡,送给母亲,好让母亲穿针引线时少费些眼力。多少年以后,作者时常回乡看望父母,当他晚上睡下时,母亲仍习惯性地坐在床头,拿起他脱下的衣服,寻找着脱线的纽扣,母亲一根根白发,总会不经意地刺破儿子的泪腺。少年时的穿针器早已不知去向,但母子之间的亲情,却不会打一丁点折扣。
  在作者的笔下,母亲的深沉大爱,通过一个小小的穿针器展示得淋漓尽致,作者的视角是精妙而独到的,是奇巧又迷人的。母亲的爱,细微,贴心,没有瑕疵。而父亲的爱,则常常附带更多的生存、发展元素,因而更厚重,更深沉,更复杂,也更迷惑,更费解。在作者的心里,他父亲曾经的“退却”,对家庭和作为长子的他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偶尔,或许还有一种不可原谅的念头掺杂其中。过后看来,父亲曾经是可以而且应该带着这个家庭走向一个富裕小康的未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在麦场干活的父亲,听说集上有部队在招兵,于是跳上闷罐列车,来到丹东,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了。他与战友出生入死,奋勇杀敌。战后回国,父亲参加了许多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学到了电工知识,复员后,到地方电厂及供电部门工作,成为优秀的技术骨干。可是造化弄人,由于父亲一生耿直无谄,又不善见风使舵,终于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告别了体面的工作和收入,带着体内几块弹片,怀揣几枚纪念章,回到家乡的田间,重新开始了务农生涯。
  少年时的作者,或许对父亲的人生之路,颇有几分不解和冲撞。可是父亲对子女的大爱,却宽广深厚,不会有半分闪失。作者记述他少年时随父卖红芋的经历,令人泪目。在那个物质生活十分瘠薄的年代,作者的家庭和当时许多农民的家庭一样,总要为几毛钱、几块钱而犹豫、发愁。于是父亲就在深秋,带着儿子,拖几麻袋红芋,到矿上去卖。五分钱一斤的红芋,在买的人看来,还是贵了。降到一毛钱三斤,仍然无人问津。渴了,饿了,父子俩就吃两个红芋垫巴垫巴。夜晚路灯亮了,还剩下半袋红芋,回家的路那么远,不能再拖回去,连饭都不舍得买一口,就更不可能花钱住旅馆了。秋寒逼人,爷俩找到电影院外一个有灯光的地方,打算就地凑合一晚上,第二天卖完红芋再回家。可要命的是,身后的电影院里正在放电影,人物说话声和音乐声不断传来,让作者心痒难耐。但是家庭的现状,又立刻让他沉默下来。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离开了一会。等父亲回来时,作者看见父亲的手里捏着一张小纸片。原来父亲最懂儿子。那是他特意花了一毛五分钱,为儿子买的一张电影票。
  作者看了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场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一部有具体内容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乎父爱,关乎深沉,关乎坚守,关乎责任的影片。或许从此以后,作者就逐渐看懂了父爱这部大片,看懂了父亲的正直和执拗,看懂了父亲的黑与白,看懂了父亲的顽强与坚守,看懂了人生的某种得与失。此后作者的心路历程,我们从他的山水行旅中就看得很清楚了。山湖行旅这一部分,列为《素履浅迹》的第一辑,是有其意味的,是作者心智性情的精妙外化。薛超先生写山川湖泽的笔墨,较不同于一般的观山游水。薛超先生的行旅笔墨气象万千,或浩浩荡荡,或语言奇崛,或心境沉潜,或行云流水,或山崩地裂,时而汇入传统文化,时而融入原初本真。作者对行山旅水,似乎别怀灵性,一走进壮丽山河,他的感觉顿时就迸发了,就开放了,就畅意了,就释解了,就自在了,就翻腾了。翻开作者的山水画卷,总是顿感风云扑面,去来锵然。在作者的笔下,崇山峻岭,才是他的逆旅;大江大河,才是他的心仪。作者透过自己的脚步和行程,来释放人生的积累,来附丽性情的指向,来抒发原装的文心,来歌吟人生的壮阔。
  文学作品总是作者心性的流露和外显,来不得半点掩饰和装裱。薛超先生这部名为《素履浅迹》的散文集,也正是这样一部自带性情的作品。通过对作品的细细阅读,我们就能很清晰地看到,作者写亲情、少年和过往的作品,是作者人生的素履;而作者写高山大川的作品,则是作者心智的附着和表达。“素履浅迹”作为书名,或许暗示着作者要表述的三个心理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实,实指作者人生和行旅的痕迹;第二个层面是喻,喻指一种朴素不花哨的生境;第三个层面是虚,虚指对轻与重、浅与深的人生足迹的择取。
  没有少年的困惑、不解和窘迫,哪来眼里山川的浩美?没有略带苦涩的亲情的滋养,又哪来心中大漠的壮阔!外物的化育与我们心境的视点,总是相对相生、相辅相成的吧?

稿件来源: 安徽网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