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苑 >正文

时间:2024-04-11 10:56:20

  晚上十点钟,我在喀什古城穿行。这里除了游客,还住着本地四万多居民。古城有许多巴扎:坎土曼巴扎、汗巴扎、地毯巴扎、医药巴扎等。
  坎土曼是一种类似铁锨的农具,用来翻动干硬的砂土。长三角地区农村用的铁锹,锹口与锹柄呈一条直线,便于直接插入湿润的泥土。锹口与泥土长期摩擦,露出雪亮的刃。坎土曼口与柄呈九十度,不会磨出利刃。今日的坎土曼巴扎只有成品出售,没有炉火紫烟。李白《秋浦歌》有描写炼铜的经典诗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祖籍碎叶城的诗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对金属冶炼有很深的记忆。
  除了冶铁炼铜,河南陕西等地至今仍有打铁花的习俗,将生铁熔化为一千多度的铁汁,艺人舀起铁水抛洒到空中,旁边一人用特制的工具用力击打空中的铁水,顿时,铁花火雨,亮彻夜空。
  夜晚的游人不太可能去买一把坎土曼,主人为何不关闭店门休息呢?脸色黧黑的店主大爷在黑铁农具中间静得像一幅画。铁水奔流的岁月,早离他远去了。我看着他,想象铁器作坊里坎土曼的打制过程,烈焰燃烧,铁水奔腾,这样的时间总是很短,剩下的全是坚硬的岁月。
  更能吸引游人的是汗巴扎的美食。烤羊肉、烤鸡蛋、缸子肉、手抓饭、鸽子汤、石榴汁,整条街弥漫着热辣辣的令人开胃的气息。似乎是白杨木材冒出的烟火味道,其实都是电烤,羊肉在电加热棒上方滋滋冒油,豆腐、葱花、辣酱在铁板上温柔纠缠,明明是柔软的内心,外面偏要生出金黄的焦脆,是软滑的,又是辛辣的。任你调制出什么味道,都能刺激味蕾,或者说,一切食品的味道,都是对生活味道的模拟。
  我们走过游人如织的街道,这里瞄瞄,那里瞅瞅,心里放空,自己也变成了这些流荡的空气。铁板豆腐六块钱一盒,烤土豆七块五半份。卖土豆豆腐的女子,小声用英语计算二十以内的加法,算来算去,算成十二块五,我告诉她正确的结果,微信扫给她十四块,她有点害羞,笑了,用汉语跟我说“谢谢”。
  和谁,在万里之遥的异乡游荡;遇见谁,说过一些不重要的话,本来没有意义的瞬间,有时会无缘无故留在脑海里。我们喜欢意义,尤其喜欢微言大义,对无意义的事物十分苛刻,其实,许多时候,对一个地方的记忆是由无意义的碎片填充的。
  十多年前我在高雄,遇到过一个卖芝麻糖的女子,一身朴素黑衣,守着她的芝麻糖箱,眼睑低垂。她身后有几株高大的桫椤树,伞状的树冠在地上留下一大片稀疏的影子,女子的身影有些斑驳。稠密的游人来来往往,没有人在她面前停下脚步。我走过去,买了一斤和大陆一样的芝麻糖,她称糖、收钱,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我留心看看她的眉眼,精致,细腻,温和。她的动作舒徐,似乎是在帮别人摆摊。大概是喜欢这种散淡的神色,我记住了人海里的这个陌生人。
  眼下这个在灯光暗淡的地方烤土豆的女子,她羞怯的神色和语调,她算账吐出的几个孤零零的英语单词,好像很自信,又带着轻微的游移不定,似乎在说:随便,多少钱都行。她是维吾尔族还是别的民族,为什么计算这么简单的加法要用英语?我都想知道,却终于带着疑惑,从她身边走开了。
  大街明亮开阔处,一个卖羊肉串的摊子,围着里三层外三层,有音乐,有欢呼,有咔嚓咔嚓的闪光灯。烤串小伙一边踏着轻快的舞步,一边翻动肉串。他的店铺名字很长,叫:没有结婚的羊娃子的烤串。
  我起先以为是他没结婚,后来一想,应该是他在夸耀自己的羊是“童子羊”吧。
  连烤个串也是跳着舞,唱着歌,连个店招牌也起得这样含糊多义,他心里有太多的欢乐在咕嘟咕嘟往外冒泡呢。
  被他的快乐感染,我也跳着冲进人群,烤串,多少钱一串?三块,三块,统统三块。给我六串,啊不,给我十二串。我跳着,看他烤串,等他翻面,等烤串滋滋冒油,撒上红的辣椒白的芝麻。我跳着,接过烤串,冲出人群,分给外围的同伴。同伴都说:“没见你这么高兴过,你一下子年轻了好多啊。”
  “那当然,我今年才三十九呢。”“不要闪了舌头,你最多五十六七吧?”同伴嘲笑我。
  多大岁数都不重要,能跳起来最重要。在喀什,我亲见婚姻给人带来的暖热与期待,也见到了没结婚的“羊娃子”最快乐的时光。巴扎里的买卖,在他们看来首先是一件欢乐的事,至少是一件不用算计的事。赚钱,像做游戏;也像是看别人做游戏。这是我久违的感觉。
  食欲得到满足后,人有一点点慵倦。挥别汉巴扎的烟火气,我们来到地毯巴扎。
  地毯巴扎宁静多了,桌上铺满了地毯,墙上挂满了地毯,繁富的颜色让人眼睛无法聚焦,看哪里都担心忽略了未被关注的那一部分。
  这里有和田、莎车还有喀什本地产的绣花地毯,图案多变,花色艳丽。这些艳丽的颜色,可能都采了化学染料苯胺,我们喜欢的嫩黄、大红、桃红、金红、靛蓝等等,都有苯胺在起作用。一百年前,这些地毯、挂毯是用植物染料染色的,朴拙,暗淡。不经修饰的物品用起来安全,带着植物的味道,但样式和颜色远不如工业时代的精加工品。我曾在宁夏旅游,看到老农在地上擀羊毛毡,做成帽子,想出售给游客,那可是真正的纯羊毛,但是成品太简朴,颜色也不好看,即使知道那是好东西,也几乎无人问津。
  人们知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还是选择听信美言,这是人的局限。现在,几乎所有的地毯、挂毯,都在用化学工艺染织,人们抱怨今不如昔,却对原始的地毯不屑一顾。
  过去在巴扎买一块地毯,买卖要持续几周甚至长达一月。多家比较,讨价还价,坐下来和店主喝茶、吃瓜,慢慢聊天。地毯是家里的大件,质地、图案、花式、价格,样样都称心如意,才能成交。游牧迁徙的人们没有厚实的墙壁抵挡风沙,单靠帐篷避寒远远不够;地毯有保暖功能,还像帐篷一样方便移动;地毯也是一家的亮点,全家人盘腿团座,幕天席地之间,多了一层厚厚的毡毯,就多了一份团聚的欢喜。四处灰黄里,牧民更喜欢浓烈泼辣、对比鲜明的颜色,常见的是石榴花图案,深蓝色和大红色形成强烈的映衬。牧民定居到砖房之后,地毯发展出了装饰功能,各种花色的地毯挂毯,从和田到喀什,再经丝绸之路传到遥远的西方。西方那些美艳的女子欣赏精美的地毯、挂毯,惊叹制作工艺的精美,她们不会想到制作地毯者,她们之中也有一些漂亮的姑娘,在她们最好的年纪,就在细致、谨慎的地毯编织中度过晨昏。
  慢慢悠悠晃荡,经过维药巴扎,也探头一看。维药巴扎更加安静,游客足迹罕至,却是本地居民的必备药房。维吾尔族的草药,不少与内地一致,由于阳光充足,空气和雪山融水清洁冷冽,药材品质更为纯净。
  最常见的是板蓝根和甘草,家家药箱的常备药物。板蓝根清热解毒,甘草也有清热作用,小时候跟祖父看村子里的晒谷场,祖父每天都会用甘草泡水喝,那是我童年时能尝到的为数不多的甜味。
  还有黄芩、甜叶菊、罗布麻、忍冬花、天山贝母,可能是由于饮食腥膻,这些草药多有生津止渴、消食化痰的功效。也有一些药属新疆特产,如新疆红花,活血止痛、散肿通经,如肉苁蓉,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被誉为“沙漠人参”,有很强的滋补功效。
  对中药有兴趣的人不妨去看看,大地之上有多少奇异的植物在喂养人类,又在为人类消灾祛病。有家药铺里摆着一本《维吾尔医药》月刊,是几年前的杂志了。信手翻看,有一篇《明目熏洗液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喀什空气十分干燥,初来乍到,眼睛不适,我想读这篇文章。店主说,给你拿上点枸杞、菊花吧,泡茶喝。
  对了,还有茶,茯砖茶敲碎成小块,长颈壶注水七八分满,水一沸,抓茶入壶,再沸,则加桂皮、干姜、胡椒、香料。姜、桂、蜀椒、桔梗、细辛,祛寒热头痛,汉代边塞遗址出土的简牍上就记载着这样的药方。维吾尔族老兄弟,一早上茶馆,几个馕,一壶茶,说话,看年轻人歌舞,或者只是静静地坐着,一坐一天。壶中日月长。
  这大概是这间铺子今晚第一笔生意,也是最后一笔。戴花帽的维吾尔大叔笑眯眯地把药塞到我手上,就准备关店休息了。店铺没有门,坛坛罐罐也不用收,盖上一块花布,拉起围帘。需要防御的只是尘土。无花果树阴下摆的胡床是不收的,谁都可以坐上一坐,低头看见床前明月光。
  几步路就到了古城大街中间,农历九月十六的圆月高悬在墨蓝色的天幕上,纯净、光洁,似温柔的、微笑的面庞。
  不知谁家传来热瓦普声。这种乐器我也是刚认识,半球形的共鸣箱,蒙着羊皮、马皮或驴皮。钢丝弦弹拨的声音,初听起来不那么圆滑流畅,但听着听着,那种节奏明快的乐声会让路人调整他的脚步,他的双脚也会在古城的街道上弹奏起来。
  我就这样弹跳着,向着月亮的方向奔去。天高地迥,人如微尘,微尘在这一天,在喀什,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轻盈的快乐。冯 渊

稿件来源: 安徽网
编辑: 徐连祥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