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
朱自清的《背影》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其间父与子相爱相怜的感情描写,感人至深。且看车站送别写父亲“背影”的一幕,(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到对面月台“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高高的月台,年轻人跨越尚且要费点劲,何况一个老人?“我”流泪尚且怕人看见,何况父亲滚爬在众目睽睽之下。目睹此情此景,“我”在感情上受到了强烈冲击,因此,当父亲往回走时,“我”赶紧去搀扶。一个安详、虔诚,一个激动、内疚,二人的感情殊途同归,越走越近,终于合为一体了。
多么无私的父爱!多么高尚的人间父子亲情!
无疑,这就是《背影》中“父写子”关系描写所表达出的主题意义。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透析这一幕人间的感人剧照,就会发现“父与子”关系的表达意义并不就这么简单,在它的背后,还蕴含着深刻历史和时代内容。
父与子的关系可谓文学中的一个大题目。在沙及这一主题的文学作品中,《背影》是极为突出的一例。它不像许多其他作品那样,以父子两代人的矛盾冲突来表达主题,而是完全相反地写了一对父子在感情上由离到合的过程,《背影》这一与众不同的艺术处理,至少与其他作品一样深刻地触及了我国父子关系中的历史和时代内容,而且自有它的独持之处。
在我国历史上,父子关系一开始似乎就是一种等级关系。“孝悌”、“为人之本”的道德规范,早就已包含了不可“犯上”的等级原则,“父为子纲”更是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条。因而,在我国历史上,父子之间的尊卑关系是整个封建秩序的一个基础部分。这就决定了它们最通常的表现形式只能是由等级差别而导致的感情对立。阻隔在两代人中间的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代沟”而是整个封建伦理道德。所以,在旧家庭里,两代人之间是不可能真诚相见的,如《红楼梦》中的贾政父子,《激流三部曲》中的父与子……
封建专制统治吞噬了无数的 “父写子”,然而在《背影》里,一种全新的父子关系出现了。一个为官多年的封建家长在儿子离家外出之际,开始他叫茶房陪去,“踌躇”再三又决定亲自去。显然,他对“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的儿子还“不放心”,所以要亲自去送行,而且竟然不惜在月台上爬上爬下,于大庭广众之中,置自己作为父亲的仪态尊严于完全不顾。
这是何等无畏的父爱!
须知,虽然在《背影》发表以前,封建的家庭制度已经遭到猛烈抨击,但要把它从实际生活中完全铲除,为期尚很遥远。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痛苦时代,自然造成许多父子之间的冲突、决裂甚至毁灭的悲剧,然而新时代的气息使旧父子关系趋于解冻也同样是历史的必然。
新时代的气息,大而言之,是“五四"精神的弘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崩溃;小而言之,是家道的衰落,父亲的官场失意。这是一个变革的时期,“天变则道亦变”,依附于旧秩序的旧伦理道德开始松动、瓦解甚至崩溃,再也无力禁锢这位父亲从感情到行动向儿子靠拢了。所以,他亲自为儿子送行,拣座位,反复叮咛、嘱托茶房等等。这一爱子的拳拳之心对于这位封建家长来说,来自旧观念对他的束缚松动和失效,来自他的破产和卑微。这一变化虽然属于他个人,但一种被封建统治冰封了千百年的父子真情却在这时得见天日,这在整个封建社会的瓦解过程中,难道不是映出了一种深刻的历史变迁吗?
正是在这一点上,《背影》通过一条与众不同的途径,反映了一种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人与人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在这种觉醒面前,一切神圣的、具有超人力量的偶像都失去了灵光,人们第一次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能占有并表露属于自己的感情。这也就是《背影》中父子关系所蕴藏着的革命性的历史内容及其思想意义。
(作者系皖南医学院预防医学20级学生)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