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铜陵的路不像成都一圈又一圈,也不似北京条条大路笔直顺堂,更不像海南那弯弯绕绕如同银蛇衔尾。它宽也不宽,窄也不窄。就像那江南姑娘俏生生往那一站——嘿!不高不矮刚刚好。但就是上坡路较多。大转盘那四条岔口三条都是又高又长的高坡路,十五中那也是一条半宽半窄的急坡,工作日时到处都是停车点,显得坡儿更挤了点。三联书店后面通往杨家山那更是弯弯都是坡,是坡就陡。从天桥往三中下面火车道,是一个近四百米的长坡,十中对面也有一条从居民楼穿过的“弓”字形上坡,再往右边的育才路也是一条长四百米的矮坡,三条线仿佛一个“川”字,几个学校就在这“川”边。不管你是上学的也好,上班的也好,只要往三中那边去,就得从这坡上走。开车的要踩会油门,骑电瓶车的要打死右转把,要是碰上买菜的老人,也得把速度缓缓慢慢上去。最倒霉的还属骑自行车的,哪怕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得站起来“嘿咻嘿咻”蹬上去,免不了气喘吁吁。走到那火车道,要收口气缓一缓,身边上学的家长学生就多起来,有去三中的,有去淮小的。我呢,当年就是那站在火车道这边,等着去那边上学的大军一份子。
铜陵一大特色就是市中心连着几个学校有一条贯穿城市的火车轨道。这轨道便是建立在一高一矮的坡上。打小的时候便有记忆——上学路上,火车吹着大喇叭,黑不溜秋的身子哐当哐当往前走,行人就站在两边等着红灯转绿灯,但其实只要火车尾走过,便有不少人低头钻过栏杆赶路去了。我倒不敢不遵守交通规则,直到栏杆收起,才加快脚步往学校去。但是想要一口气走到三中也是不容易的,从火车路口到三中门口又是一个五六十米的高坡。这坡不长,但是道路两旁的摊子却让人走不动道。早上赶早,家里往往来不及做早点,爸妈便给个五块十块的路上买着吃。我就喜欢来学校下面吃,种类丰富嘛。来不及的就胡乱买些豆浆包子煎饺带走吃,也有不着急时坐下来吃的,你只需跟店家开口,不一会碟子里装着摆放整齐的煎饺,一笼汤包,白碗里盛着白豆腐脑,撒上了葱末萝卜干和虾米,爱吃辣的还要挖一勺辣酱浇在白嫩豆腐上,一下子白的黄的绿的红的,嘴巴还没过瘾,眼睛便饱了。给汤包煎饺倒上醋,不要十分钟便全都祭给了五脏六腑。要是碰到高年级的学生,他们还要一边吃一边背书,有背古文的,也有背单词的。隔壁卖菜的开报亭的都来这边过早,按他们的说法,这也是吃了半辈子的记忆呀!享受完早餐就得爬坡,肚子胀不消说,下雨天下雪天你得注意防滑,得多看脚下防止水溅身上。尤其是每年春天刚过夏至未至,那雨水便集中的往下落,走坡上可能视线里也是白茫茫一片,雨滴汇集成小水溪顺着坡度往下淌,路过你的脚边便流进了下水道里;要是晴天你也得注意来往行人和车,有大车有小车,各色各样的鸣笛声也此起彼伏。这矮坡呢,无论刮风下雨,就这么静静的趴在人们身下。你便顺着这坡,走过春夏秋冬。
当你忍着胃胀气越过这小坡,也别急着松口气。这路上是没上坡了,但你要是想走到班里坐下,这校门口也有个坡,这坡不高不低,刚跨过校门便坡势一陡,也就二十几米的长度,却得让你打起精神来。为何?因为学生走得年份太久了,要是你的鞋底磨损的厉害,就容易打滑。为了不出洋相,可不得注意注意。到这,大部分老师学生都松了口气,但我呢,只能享受这百来步的安稳,只因为我的班在五楼,爬五层楼梯后,屁股才能挪到椅子上,长呼一口气。
坡呀坡呀,不知不觉我都走这上坡路走了二十几年了。走在坡上,那小时候的回忆便一件一件的蹦出来,有笑的有哭的,有好的有坏的,有愿意回忆的,也有不愿再想的。仿佛坡儿和我共鸣般,知我所想。但她只是默默看着,用高低不平的坡路提醒,注意注意,前面是红灯了。我被汽车喇叭声打断,看着红灯转回绿灯,再次走在坡上,一如当年。
稿件来源: 铜陵日报
|
编辑: 徐连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