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我结束了18年的军人生活,转业到地方,分配在枞阳县人民检察院,从事刑事检察工作。当时检察机关不但条件十分艰苦,而且工作量又很大。我上班以后,一年要办近百件案件,有时一天接着一天出席法庭支持公诉,如果庭审调查白天未结束,晚上仍然继续进行,当法庭审理结束时,往往是深夜了。繁忙与艰辛的工作无时无刻地告诉我:一个优秀的检察官绝不是简单、机械的法律执行者,而是要融法治理念、人文关怀、社会伦理、法律法规和具体案情为一体,进而去演绎法律的正义之美,引导人们去感受法律、信仰法律,这就要求检察官既要用法律的利剑斩除人间的罪恶,又要拿起笔杆子,抒写文章,做党和人民信赖的业余新闻工作者。因此,我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阅读政治、经济、法学书籍和佳作名著以及各种报刊杂志,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做到工作和宣传两不误。于是我按照“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的要求,在工作之余或到乡镇参加中心工作、补充侦查与复核案件证据时,广泛地同干部和人民群众接触,同他们亲切地交谈,并倾听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吸取丰富的营养。
为了写出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有质量的文章,为了审慎地从众多案件中精选既有思想性、可读性,又有知识性、法律性的案例,进行案例报道,我白天审理案件或听取案件的汇报,出满勤,干满点,晚上挑灯夜战,已成了我的生活习惯。盛夏酷暑,蚊虫叮咬,我仍俯案疾书;数九寒天,手脚僵麻,我依旧笔耕不辍。串门、麻将、扑克,与我无缘;茶香、纸香、墨香,与我长伴。日复一日,我把挫折揉碎,化为养分;年复一年,我在纸上种花,终见繁花似锦。
尽管在写作的征途中,充满坎坷、备尝艰辛,但是我把困难与挫折化解了、克服了、打败了、揉碎了,变成了养分,滋养了自己的生命,迎来了繁花似锦。于是《人民日报》、《法治日报》、《检察日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妇女》杂志、《健康报》、《安徽日报》等50余家报刊和多家网络平台有了我的千余篇文章和百余首诗歌,其中《我和我的祖国》、《兵的情愫》、《小溪》、《墨香伴岁月》等百余篇散文、论文与15首诗歌在国内外征文活动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被入编《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全国优秀法制作品集萃》、《中国作家金秋笔会作品集》、《当代国学百杰佳作选》、《国际杰出专家论著精粹》、《世界重大创新成果获奖经典》等百余部辞书。
在文友的撺掇下,我将新闻媒体上发表的文章,编辑成《程炳武作品集》分为上下册,其收集的消息、通讯、言论、杂谈、论文、散文、获奖作品,都是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和在网络平台转载或发布过的作品,但是有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一方面因为时间仓促,急于时效,从受理案件到报刊上发表,仅在7日之内,不用多言,文字比较粗糙;另一方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思想浅显,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敬请得到领导和读者的批评指正。本书收集的诗歌,读起来像打油诗与顺口溜,但是他既是我1987年至现在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勇于实践、乐于笔耕的总结,又是我同广大干部与群众接触,倾听他们与社会各界的意见,反映他们的心声,吸取丰富营养的结果。因为诗歌中不但描绘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象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而且歌颂党、领袖和人民的伟大,赞美祖国的繁荣富强。所以在本书出版之际,我把书房中的诗歌文稿整理出来,将60首诗歌编辑成感事抒怀、时代风采、即事抒怀、咏物寄兴四大篇章,收录在本书中。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功底肤浅,虽几易其稿,仍感力不从心,所以难免存在缺点乃至错误,恳请读者朋友给予匡正。本书还收集了同部分编辑和文友的书信与贺卡,是为了铭记经常在报刊与网络平台上见名,但至今未曾谋面的编辑老师和文友,对我无私的关怀和帮助。
《程炳武作品集》的问世,绝非个人的劳动。在本书中出版过程中,联合国重点推荐艺术名家、国宝级大师王观庆先生为本书题词。艺术评论家、著名的作家与诗人金肽频先生对书稿进行修改与加工,并为本书写序。安徽省作家协会理事、铜陵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宗雄先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撰写了文学评论。枞阳县委宣传部视觉总监王章志、战友丁四云对本书中的多篇文章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我无烟不酒,唯一爱好就是喝茶,当战友邬文武得知我准备出版这本书时,立马寄来了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铁观音,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于是我独自一人躲进书斋,泡一壶铁观音。将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汇编成书。茶的清香弥漫,文章的魅力绽放。精神在这宁静中自然驰骋,感受无尽的惬意。新兴彩印殷明老总和兴怡印业服务部对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给予了热忱的帮助。还有的朋友对我无私的帮助,却不愿披露姓名,对于他们的高尚行为,我将永怀崇敬之意和感激之情。对于上述领导、文友、战友与朋友的关心与支持以及他们的辛勤劳动,在此,谨致谢忱!(程炳武)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