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件劳心费神的苦差事,所以每当人们谈及,便会发出“不经一番彻骨苦,哪得墨香扑鼻来”的感慨。然而,生活的经历告诉我,写作虽然浸透着艰辛和苦恼,但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常言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实说,我既无歌舞之天赋,也无垂钓之静心,更无摆弄花鸟之雅兴。至于收藏,则因学识浅薄,只好敬而远之。于是乎,我便凝情于写作。几十年来,无论是沸腾的军营,还是在火热的检察工作岗位上,白天出满勤,干满点,晚上挑灯夜战,已成了我的生活习惯。盛夏酷暑,蚊虫叮咬,我依然奋笔疾书;数九寒天,手脚冻麻,我仍然笔耕不辍。业余时间,什么串门聊天,麻将、扑克、象棋都与我无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人说我生活简单极了,我谓之“自作自受,心甘情愿”,写稿耽误了做家务,妻子指责我是“书呆子”,我以此“雅号”为荣,笃信“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有时为了追求一个新颖时兴的观点,思索一句美妙动人的语句,走路思、吃饭想,坐卧不安,字斟句酌可谓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有人说:“爱写作,无非想成名”。此言差矣。迷恋写作,乃是一种文化提升,精神追求,乐趣无穷。因为写作,我开始不断地审视人类,审视自身、审视道义、公正和宽容。而这审视的过程,就是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由此,我会不断克服幼稚,走向成熟;因为写作,我总在体验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无论是爱与恨、希望与失望,都让我原本麻木的心变得善感。由此,我会对人生倾注更多的爱心;因为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必须勤勉。由此,我学会坚韧,学会等待;因为写作,我得到诸多报刊编辑老师与文友的提携厚爱,使我有了许许多多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由此,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处处暖意,让我的人生充实而美好。因为写作,使我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初心,坚守原则,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那些信任和支持我的人。由此,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我独特的人生印记。
有人说:“写稿子,就想多挣几个钱罢!”此话非也。“民生各有所乐兮”。我钟情于写作,并非想捞什么外快收入,而是培养一份内涵,塑造一份魅力,拥有一种自信。说实话,我每年发表拙文几十余篇,所得稿费不满千元,但足以够我买书、订报刊杂志、购买资料和邮寄稿件。身处“清水衙门”又与文字为伍的我觉得心满意足。因为不为金钱所得,追求自己的内心所需,方能铸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由此我庆幸:清苦是培育我写作灵感的“润滑剂”。
有人说:“写作,是甜蜜的。”此语妙不可言!下班回家,坐在案边,一册在手,一笔在握,徜徉于方格稿纸上,记录着生活的点滴感受,那些平凡而又珍贵的瞬间,如朋友的一个微笑,家人的一句关怀,陌生人的一次帮助,都成为了我写作的素材。当我把这些瞬间用文字定格下来时,它们便成为了我生命中宝贵的回忆,每当我翻阅这些文稿,那些温暖的情感便会再次涌上心头,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在日常写作中,我始终恪守两个原则:一是能用三言两语说清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查找问题,弥补短板,练就一手“老茧”,筑牢文字表达和材料撰写的功底。二是坚持“一字苦中求,艺在勤中练”,文章写好后,逐字逐句品读,一遍一遍打磨,让字词更精确,逻辑更连贯,表达更流畅,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文章由豆腐块变成大块头,从地方刊物刊登到中央级报刊上发表,进而参加国内外理论研讨会与学术会议,其数篇论文荣获特等奖、一等奖,被入编《中国当代思想宝库》、《国际杰出专家论著精粹》、《世界重大创新成果获奖经典》等百余部辞书,著有《程音传记》、《程炳武作品自选集》等3部著作,成为中国当代作家。
还有人说:“写作像灯塔,照亮前进的道路;写作如绿洲,给干渴的人以希望。”此话对矣,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完全赞同。在我人生旅途中,“写作”这两字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时不时地在我脑海中闪烁着光芒。数年来,我以笔为泥,耕出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我以笔作情,耕出属于我自己的一片片新绿;我以笔为颜,耕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词画卷,我在诗书中领悟,在笔耕中成长。时至今日,我仍然笔耕不辍,文思泉涌,佳作连连。回首从笔触稚嫩到文采飞扬的写作之路,我由衷地感到:小小笔端,曾联结着宝贵的人生历程;拙作浅文,有如人生脚步留下了串串的“足音”。(程炳武)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王章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