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白湖乡龙井村所处地理位置较偏僻,交通十分不便,前些年群众的生活较为贫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打工潮的涌起,该乡一些农村青年离开家乡闯上海、下广东。时过境迁,如今这批青年中的佼佼者已从每月拿着数百元工资的打工仔成长为公司的老总、企业的经理。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创业成功的青年富裕后不忘家乡,或捐资帮乡亲修路建桥、支援新农村建设;或捐资助学、奉献慈善事业;或帮乡邻就业致富。
捐资家乡新农村建设
4月9日,记者来到白湖乡龙井村,这里春意正浓,进村的一条公路两旁一幢幢小楼拔地而起,间隔几家还有商家在经营。随行的村支书李月生指着路边耸立的路灯说:“这是2009年安装的太阳能路灯,买一盏灯需要一万元,共安装了4盏,全部是魏宜龙捐助的。”李月生告诉记者,魏宜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外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并看准市场的机遇,自立门户,目前他在合肥从事农产品贸易经营,公司经营的红红火火。去年,捐赠了15万元为家乡修建了一座长达320米的小桥,保证了乡邻的出行安全。
和魏宜龙一样,程明、汪兴根等人也一直再为家乡建设出力。他们从事建筑行业,现有的在四川、有的在上海。致富后,他们不忘乡邻,支援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从2005年起,程明每年为家乡捐助2万、3万、5万不等的资金,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实施建设。近年来,突出整治村容、村貌,改水、改厕、改圈500多户,改路6公里,村庄净化了、绿化了、美化了。2008年龙井村被省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奉献教育慈善事业
毕业于浮山中学的魏宜龙,在商海打拼中更知道知识的重要性。近十年来,他每年捐赠母校1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不仅如此,他还联络外地的浮山中学同学,一起关注母校发展。
听说龙井村要建敬老院了,程明等人共同出资,将敬老院所需要的土地买了下来,捐赠给村部。这个近千平方米的敬老院5月份即将投入使用。6年来,他们每年还委托村里对五保户进行登记,春节时向每个五保户发放200元补贴。
致富不忘帮助乡邻
据李月生支书介绍,程明、夏仲友等人不仅捐资助家乡,还把一些劳动力不是很强的弱势群体带在身边,安排一些简单的工作,减轻了村里的负担,促进了社会和谐。利用自己积累的经验、技术、资金,先后返乡创业,创办了建筑工程公司、劳务输出公司、生猪养殖厂等,解决了一大批不愿外出打工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也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龙井村的群众从过去人均收入不到300元,到如今人均收入近4000元。
通讯员黄达奇记者柳林
|
稿件来源: 安庆日报
|
编辑: 乔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