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乡镇 >正文

麒麟镇治水走进“春天里”

时间:2011-11-22 10:33:39

  麒麟镇地处枞阳县西北部,属菜子湖、白荡湖两大流域,总面积91.57平方公里,现有7个行政村,现有人口43933人,山场19046亩,耕地62953亩,水面28858亩。现有小(一)型小库一座、小(二)型小库25座,当家塘1658口。地形以丘陵为主,易旱怕涝是其基本特点。旱涝兼治是麒麟镇历届党委、政府一贯治水方针。多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本镇实际,一直把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当着重点民生工程来抓,增加政府财政性投入,让财政性投入成为水利投入的绝对大多数;开源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利,不断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兴修水利积极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一事一议”、农民用水协会;将“推磨转圈、轮流受益”的兴修方法贯穿其中,干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一项项走在全县前列的创新性措施,激起了各村组群众大干水利的积极性。通过政府一届连着一届干,水利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水利综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先后荣获2003—2008年连续6年和2010年度全县水利兴修第一名,2009年全县水利兴修第二名,2010—2011年度安庆市水利兴修优秀乡镇先进称号。

  “带”——项目带动成为麒麟水利兴修的“火车头”。麒麟镇经过2010年的防大汛和2011年的抗大旱,尽管全镇防汛抗旱总体形势有惊无险,但严重的汛情、旱情,愈加凸显出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急迫性,为此,麒麟始终将水利建设作为全镇的重点工作紧抓不放,水利建设高潮一年胜于一年。多年来,麒麟镇始终坚持以水利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项目编制工作,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切实加快以防洪除涝、水库除险加固、塘坝沟渠清淤整治等小型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小农水工程建设,推动了全镇水利建设向纵深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以及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为落实这些惠民政策措施,全面掀起水利兴修新高潮,镇党委、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依托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复垦等项目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注重政策引导和项目带动,推动每年的冬春水利兴修开展。2011年兴修重点是积极配合做好2011年水利重点县项目、国家田间工程和农技配套体系建设项目、洪桥小(一)型、吴湾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14口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用于当家塘清淤整治工程建设项目。政府还要求农田水利项目产权所在的村要建立项目工程管护组织和管护队伍,落实管护责任、管护经费,确保农田水利项目建后有人管,以发挥长期效益。2006年国家投资的梅花团结圩土地整理复垦项目区和阳和、石婆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区经上级批准后,镇党委政府采取公开招标的形式,于当年11月破土动工,并成立了农田水利建设指挥部,主要领导亲自上阵,分管领导现场督战,包村包片干部和水利、国土、林业等站所工作人员全部深入工地,现场解决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工程队投入挖掘机、推土机多台套,连续地进行施工,到2007年11月共用一年多的时间全面竣工。这次治理把水利冬修与农业综合开发、植树造林、道路整修和种植业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主攻渍涝,发展灌溉”的思路,做到综合治理全面开发,注重严把工程竣工验收关,按照“沟底平、路面平、平台平;沟口线直、沟底线直、路边线直;沟坡无凸肚、无凹塘”的“三平三直二无”的标准进行验收。到现在,水利项目区内已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井、桥、涵配套齐全的高标准水利工程,直接受益面积1.8万亩。其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兴修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居麒麟兴修史上前列。项目带动带来了一连串的正面效应――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薄弱环节“强”了起来,农业生产“挺”了起来,社会经济发展“快”了起来、“好”了起来。

  “投”——引导投入成为麒麟水利兴修的“传家宝”。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是基础,资金是保证。为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镇党委政府坚持多管齐下,创新投入机制,用市场的办法破解农田水利建设投融资难题,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融资”的多元投入机制,充分调动了群众大兴水利的积极性。麒麟镇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发挥农民用水协会的作用、完善“一事一议”、广泛吸引社会资金、盘活固定资产等途径,积极探索并建立健全多措并举、多点支撑的政策扶持、水利招商引资、社会化投资投劳三大体系,形成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2010年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后,麒麟镇就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等不靠,积极筹措资金,在全镇范围开展声势浩大的“水利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积极探索,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激发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积极性,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投资为导向、群众投入为重点、社会投资为补充“多个轮子一起转”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全镇水利建设始终保持有较大规模地投入。近十年来麒麟逐步加大政府投入,农田水利项目投入6800多万元,稳固水利建设投资主体地位。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大力争取上级水利建设资金,扎实推进水利建设,大力做好水利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申报等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支持。在2010年防大汛结束后,就迅速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办所站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利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小组,积极筹措规划工作经费,确定了三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要任务,计划从2010年起进行水利设施建设三年大会战,力争三年内加固建设堤防2条,除险加固水库10座,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114个,全面修复水毁工程。充分发挥各村组建的用水协会作用,完善“一事一议”,稳定农村水利投资投劳渠道。由协会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作为村务监督员,对“一事一议”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确保操作不走样,督促项目尽快落实。项目建成后,将工程的财务结算及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科学合理的“一事一议”制度不仅减轻了镇村财力的负担,解决水利建设资金问题,及时完成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维护任务,还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及效益。如几年前筹资“九个一点”模式,即:股份制配一点;租赁协作租一点;争取项目要一点、群众自筹筹一点、镇村财力投一点;个人独资拿一点;社会捐资助一点;推磨转圈转一点,以奖代补补一点。就是在各村用水协会全程运作下,聚集了社会资金,吸纳了民间资本,确保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需要。各村用水协会在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和尊重群众民主决策的前提下,每年都先科学规划,制订分年度实施方案,并张榜公告每年的项目分布、建设概况和投资情况,让群众出个“明白钱”。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统筹调配,推磨转圈,先后受益”的组织方式,充分利用和合理调配资源,把农田水利的规划向群众讲清楚,让群众知道自己在农村水利建设中如何受益,真正调动他们投工投劳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通过组织农民民主讨论、民主决策,使农民对水利建设工程需要多少钱、多少工、有多大的效益,该不该干、该怎么干,心中有数。引导农民通过“一库一议”、“一坝一议”、“一塘一议”等形式明确各村组水利建设任务,让农民群众交明白钱,办放心事,这样一来,钱筹得应该,缴得合理,用得其所,顺民心,合民意。近十年来,麒麟镇在农民用水协会的运作下,各村兴修高潮迭起,春潮涌动,各具特色。麒麟村针对农村劳力外出务工多的实际,因地制宜,面向市场,把水利建设与小集镇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水利兴修与新农村康居工程建设结合,结合土地整理、坑塘清淤、空心村和防洪沟治理,全面规划,稳步实施。在新枞桐公路边兴建康居新村时,开发商需买土填充洼地抬高地基。该村及时将新村边的一个当家塘、一条抗旱渠列为兴修工程交给开发商,新增蓄水量2万方,村民不仅没出一分钱一滴汗,而且还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贴。岱鳌村曾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一事一议”奖扶资金投入10万元,对水库大坝内坡进行翻挖、培宽加厚,对右道涵闸更新改造,完成土方7500立方米,砼170立方米。泊塘村谷丰圩穿堤闸,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涵闸运行时间长,启闭机设备老化,涵闸长期漏水,每到汛期险象环生。该村通过“一事一议”,将圩田承包金10万元用于谷丰圩穿堤闸更新改造。阳和村充分用活上级人饮工程资金,新建麒麟至阳和4.5公里自来水管道工程已发挥效益,解决阳和村5000人的饮水难题。并主动与附近的镇办窑厂联系,将要兴修扩容的吴堰小二型水库的取土权交给窑厂,要求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兴修任务。梅花村新建的贾庄水库和两口当家塘通过招标的方式,将水库塘坝建成后的养殖开发权包给当地农民,筹得资金5万元用于水库、塘坝建设,不仅改善了水利设施,还为集体经济增加了收入。新安村通过推磨转圈、轮番受益的办法,每年治理当家塘3—5口,用3-5年时间把全村各村民组的水利设施兴修一遍,今年新安村利用水利重点县项目大力实施当家塘坝和安全饮水建设,努力改善水源条件,已清淤当家塘8口。石婆村县人大代表汤中年多年来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建设,提交涉及水利建设建议5件,本人累计捐资15万元用于村级当家塘兴修等公益事业。据统计,麒麟镇近十年来实施的防洪保安除险整治、农村饮水安全、末级渠系建设、小农水建设、水毁修复等水利工程,共除险加固三类病险水库7座,应急除险隐患水库8座,新建水厂1处,管网延伸150公里,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9000多人。整治硬化末级渠系10条、清淤沟渠80多公里,配套100亩蔬菜基地喷灌等水利设施,完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250处,新增蓄水能力120万立方米、提水能力15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5000亩,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3处,兴建当家塘20口,加固堤防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使受益群众增收3500多万元,使全镇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功能效益低下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善,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姚自强)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