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枞阳镇依托资源、区位优势,以“工业强镇、产业富镇、商贸活镇”为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努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使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2011年实现财政收入4935.4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10.78%,比上年实绩增加1717.8万元,增长53.38%。日前,记者来到枞阳镇实地采访,一个个干事创业的场面让人倍受鼓舞。
抓农业促发展“提质”
枞阳镇在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全镇形成了优质粮棉油、蔬菜副食品、水产畜禽、林果花卉等四大板块基地。水产和家禽养殖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全镇已发展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龙头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
石岭社区的五七圩综合养殖场是县级精养鱼池示范基地,精养水面800多亩,半精养水面200多亩,去年鱼圩销售收入1450多万元。综合养殖场良好的效益不仅致富了周边的百姓,带动了周边市场的繁荣,还让该社区的老年人受益不小。石岭社区把承包金的一部分为该社区60周岁以上的老人交纳医保金、为55—60周岁的老人每人每年解决100元的社保金。梨山生态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县级龙头企业,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沿河村,该养殖小区坚持养殖新开发品种:土鸡、三黄草鸡等肉鸡,现已发展成为集养殖、孵化、供苗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2011年,该养殖小区实现年销售收入160万元,营业利润35万元,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新品种土鸡、三黄草鸡养殖。
目前,全镇农业龙头企业已初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正日益显现。2011年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95元,比上年增长20%。2012年,该镇将继续抓好粮棉油、蔬菜副食品、水产畜禽、林果花卉等特色农业板块。加快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引进省内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努力培育名优品牌。
抓工业促发展“提速”
枞阳镇民营经济配套园位于县城滨江新区,2005年开始规划建设,至今已有七个年头,总投资约1600多万元。入园企业10家,其中已投产并提供税收企业7家,在建设企业3家。此外,还有已签订入园协议待建企业2家。
安徽大绵羊食品有限公司于2010年7月入园,主要进行魔芋等农产品深加工和烧烤食品生产,总投资1800万元,投产后可解决30人就业,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创利税12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投产,二期工程预计4月份投入生产。科艺得木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7月入园,主要生产实木楼梯、套装门和各式橱柜,占地41亩,总投资4500万元,投产后可解决100人就业,年产值3160万元,年创利税288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之中,预计今年7月份完工。
为发展工业实体,该镇把握县委县政府“工业经济三年倍增”政策契机,依托全镇特色农业板块,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现有工业企业,以骨干企业为重点,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和培育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积极推进镇工业园区建设,已投入1600多万元,完善了道路、供水、供电、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为工业发展搭建平台。同时拓宽招商引资领域,优化招商环境,通过政策优惠等方式,帮助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该镇完成招商引资任务4.31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38.7%。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1.1亿元增长到4.7亿元,增长327.2%。
抓民生促发展“提效”
近年来,该镇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自2005年以来,“村村通”工程完成43.9公里,占计划建设里程的107%,改造危桥4座。铺设村组砂石路面86.2公里。完成了6个村居的办公楼建设,基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解决了6个村居1959余户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完成了6个台区的电网改造。大力开展农村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共清淤沟渠34.3公里,建设大小工程120处,完成土石方140余万方,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扎实推进,长河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安置点主体工程近2万平米的安置房已近完工。戚矶、展望、连城3个村21个村民组的村庄整治工作已经县验收。加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培训农民500人次,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面落实了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六年来共打卡发放各项支农惠农资金4537万元。
该镇积极扶持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民营文化产业板块。大力推进镇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全县职工篮球比赛中,该镇连续两年获得冠军,石岭、新华、下枞阳、莲花湖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受到广大居民的普遍欢迎,广场舞在市里参加比赛多次获得名次。稳步推进镇综合文化站和村居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高春英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枞阳新闻周刊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