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陈瑶湖镇以“三资”管理为重点,多措并举,为村干部打造廉洁“紧箍咒”。
一是思想上警钟长鸣。多次召开“三资”管理工作会议,并采取专题讲座、辅导培训、知识测试、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等方式,切实提高村干部的廉洁意识。今年县纪委、监察局从近年来全县查处的农村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精心挑选出10个涉及贪污、受贿、职务侵占、挪用资金、违反财经纪律等方面的典型案例,逐个进行剖析,编印成《枞阳县村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例警示教育读本》,该镇将这个小册子发到每个村干部手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二是紧盯容易“出事”的事项和环节,深入开展廉洁风险排查和预警。组织各村对照7类22项村级事务流程图,围绕资金管理分配使用、资产资源承办租赁、工程项目建设以及征地拆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的关键环节,认真查找履职用权风险,制定并完善防控措施。注重通过信访举报、政风行风热线、执法监察、农村工作督查等渠道,加强信息沟通和反馈交流,做好综合分析和研判,健全风险处置机制。
三是全面清理“包裹帐据”。有些村多年的支出票据未报账,用报纸或塑料袋包裹着。镇“三资”办逐村打开“包裹”,发现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召集村主要负责人和报帐员不厌其烦地剖析、讲解,责成该补开税票的补开税票,该追回欠款的追回欠款,该补办相关手续的补办手续,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支出单据,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库存现金余额。
四是彻底整顿工作片帐。2005年并村时,许多合并的村出现了“片帐”顽症,即原来的小村改成工作片后,仍多重管理,单独列收列支,单独建帐,出现了“片长”与“村长”一样批条子的怪现象。针对片帐无法监督的现象,镇“三资”办组织力量对所有村辖的工作片的帐务逐一进行清理,全面实行“片账”村管,帐户进行合并,并将片的收入全部纳入“三资”账户,村级帐户余额猛增到150多万元。基本根除了“片帐”的顽症,杜绝了收入体外循环。
五是收入管理突出一个“统”字,坚决杜绝“坐收坐支”。一些村的收入未及时缴纳三资中心账户,容易滋生截留、坐支、挪用等现象。为此,组织力量逐村进行清理。执行“先收后支,按预算支出”规定和“收支两条线”财经纪律,村级自有资金、受捐赠资金、代收资金、一事一议资金等所有货币收入在获取当天全额存入乡镇“三资”中心账户,如遇特殊情况最迟不得超过两天。财政部门的拨款必须以转账方式将财政资金等拨付到“三资”中心账户,严禁从财政部门提现。“三资”中心设立了票据管理台账,一村一本台账,专门登记村领用和销号及资金缴存情况。每村一次只能领用一本同类票据,同时对已使用票据进行全面清理,严格实行备用金限额制度。除大宗工程款以外,各村每次备用金申请限额1万元。
六是严格支出管理制度,坚决禁止“白条”入账。租车、餐饮、打字复印、工程建设、物品购置、报刊杂志订阅、水电消费、出差住宿等消费性支出必须有足额税票,同时数额较大的还要按规定附相关会议决议复印件或合同书等证明性材料。
七是组建村级公共资源交易站。制定了《村级公共资源交易实施方案》和村级公共资源交易流程图、工作制度等,及时成立了村级公共资源交易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村级公共资源交易站和村级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组,村级资产资源承包、租赁和资产拍卖、转让、抵押担保等,没有进入县级以上招标投标机构招投标的必须按规定进入镇村级公共资源交易站,采取公开竞价、招投标的方式进行交易。逐步建成集公开、查询和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阳光村务”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本地农民和外出务工农民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本村事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网上监管。
八是为村监委会“加负”,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常态化。建立村“两委”工作和村监委工作双向通报制度,逐步规范监委会履职记录,监委会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
九是强化督查考核和责任追究。明确每年两次对村级财务管理、财务公开和资产资源管理进行督查考核,对前三名的村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后三名的村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改貌。考评结果作为村级年终目标综合考评和村干部“一诺双评三激励”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清理整顿后仍出现“坐收坐支”或“白条”入账的,按有关党纪政纪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从重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周巨龙)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木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