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先大水后大旱,要是往年,这10000亩新少圩的水稻最少要枯死一半,现在你看这稻棵长得多好,没有一点受灾样,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带来的好处。”在大河头机站工作20多年的周双顶站长深有体会的告诉我们。
据悉,枞阳县201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横埠镇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1273.8万元,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和村民自筹分摊,在项目区内新建泵房2座,开挖疏浚渠道35.81公里,衬砌渠道7.665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250座,平整土地0.3万亩,硬化干道5.25公里,砂石机耕路14.02公里,营造农田林网0.01万亩,开展农业技术培训8000人次,推广测土配方等适用技术0.2万亩。项目区涉及横埠镇6个行政村,21000人口,土地治理面积10000亩。
8月25日,我们行走在新少圩项目区内笔直宽敞的水泥大道上,虽说是久旱,但大道两边沟渠内蓄满了水,水稻长势良好。种田大户余新锋正在稻田里拔草,听到人声,便迎了过来。他向我们介绍,2007年,他就在这圩内包田种,今年种了345亩,备了5台抽水机,往年不够用,还要向人家租,今年尽管干旱,他也只使用上两台,过去沟渠设置不合理,沟内水草阻碍水流,浇一次田需要七天七夜,现在沟渠相连、畅通,只要一天一夜;项目区内道路纵横、平坦,化肥、农药等农资都是机械运到田边,现在一人一天要施11袋化肥,比往日多施4袋。小田改大田,最大一块田有20多亩,高田也推平了。今年投资2万多元购买了机耕船,一天可耕作50亩,是过去的5倍。今年每亩可节约成本50-80元,每亩增加粮食60-120斤。余新锋满脸笑容扳着手指算着。他信心百倍地说:“现在我们是骑着摩托车开着拖拉机种田,不久的将来,我还要开着小车种田呢。”
周桃柱承包耕种132亩圩田,去年33块田,排涝只要一把锹,抗旱也是一部机灌到底。周桃柱轻松说着。何小传是看着这片圩田长大的,他承包了103亩,去年33块田,今年变成9块,不光方便耕作,还省时、省工、省费用,何小传高兴地说。
走在田间大道上,眼前一片碧绿,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项目区真正实现了田、林、沟、渠综合治理,桥、涵、站全面配套,新少圩真正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高标准示范良田。(王彬)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
编辑: 朱文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