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在线

枞阳在线网站 | 枞阳融媒体中心 主办

设为首页

简体 | 手机站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乡镇 >正文

横山村:多措并举筹资 夯实建设底气

——横埠镇横山村多方筹资建设美好乡村之启示

时间:2013-09-11 06:41:59

  美好乡村建设统领着农业农村工作,涵盖面大、涉及范围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及绿化、亮化等都需要资金,仅靠政府硬性投入难以长期支撑中心村的建设需要。从各地反映的情况和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资金问题是当前最大的问题,如何破解资金瓶颈制约?日前,县美好办和资金整合指导组前往横山村周院中心村开展资金筹措专题调研,旨在从中总结经验,帮助各中心村在建设过程中,由“没钱干”、“等钱干”到“找钱干”、“有钱干”。

  一、中心村建设情况

  横山村周院中心村,位于横埠镇南部,左横主干公路两侧,与村委会驻地毗邻,呈带状低山丘陵地貌,植被良好,气候温润,横埠河流经该地。中心村总面积3.6平方公里,含8个自然村,总户数630户,人口2600人。是我县首批30个中心村中7个重点示范村之一。

  2011年,横山村投入473万元,对共93户(307人口)的周院组进行整治建设。2012年,横山村投入260万元,对78户(312人口)的马东组进行整治建设。今年以来,该村又筹资了540万元(其中:上级拨付100万元,村级自筹145万元,群众自筹95万元,社会资金200万元),全年预计投入85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80万元兴建一幢3000m2的为民服务中心;投资80万元兴建一幢5000m2的便民超市、图书馆及综合服务中心;投资60万元拓宽兴建2公里的“村村通”道路;投资120万元兴建2.5公里长的绿化带,现已栽植绿化树木760m2;投资20万元埋设2000米长的地下排水管道;投资80万元,拆除杂屋、旱厕40间,围墙50米,兴建房屋5户,整修房屋5户。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一栋栋青墙黛瓦的农舍掩映在绿树丛中,庄内水泥路纵横交错,村容整洁,环境优美,重点示范村建设成效初显。众多工程的建设,无论哪一项都需要资金投入,2011年以来,横山村先后累计完成投入1200余万元。

  二、主要做法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该村有一个坚强团结的村支两委班子,群众基础好,信任度高,干群和谐。面对大量的资金投入,严峻的资金困局,除上级补助资金外,该村多方筹资近1000万元,用于中心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七句话”上:

  向上争。近两年,除县级以上补助资金295万元外,横埠镇政府对该村以奖代补80万元,又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涉农项目资金近400万元。利用国土资源局的土地整治项目,修通了各自然庄的道路,实现了村庄道路全硬化。

  集体挤。横山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但村两委一班人勒紧裤腰带,削减日常开支,过紧日子,硬是积余了20万元,全部拿出,用于兴建3000m2的为民服务中心,这体现了村两委一班人的决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群众出。通过多方工作,群众对美好乡村建设积极性高,参与意识强。农户自愿出资对房屋“穿衣戴帽”,对房前屋后进行清理美化,并自建门前道路和自家路段的下水道,据统计,该中心村村民为美好乡村建设筹资投劳超150万元。有些村民外出务工,不能回家,就委托分组村干、村民组长,计料计工,为集体减轻了不少负担。

  能人捐。该村在外的企业家和“能人”较多,他们都有报效桑梓的愿望,经过动员,纷纷向村集体捐钱出物,累计捐助财物近100万元。该村有一个村民经营水泥预制厂,村两委多次与该村民接触,向他描绘了美好乡村建设的美好蓝图,目前面临大量资金缺口,需要多方参与,群策群力来建设美好乡村。该村民听后,二话没说,便主动按要求特制了村村通道路的路牙构件,并无偿捐献给集体,价值约计20多万元。

  社会融。该村凭借良好的群众基础,将全村2000多亩圩田,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给种田大户,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多层次宣传美好乡村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广大群众是受惠的主体,让群众同意自愿借出2年的承包金200多万元,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建设工程发包时,合同要求承包人全额垫资,但在美好乡村建设是民生工程、公益事业的理念感召下,村里的小能人明知不赚钱,还争着干。

  建设省。该村在购买苗木、路灯、运动器材等大件物品时,通过货比三家,在同品牌、同规格的情况下,让商家报出最低价,再选择最低价购买,节约了成本。据不完全统计,此项共为村集体节约了近5万元。在大型工程发包时,包工不包料,将成本最小化。对小型零散工程,村两委一班人有时自己动手,或者以点工方式来做,从方方面面节省资金,来干更多的事,以求有限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产业培。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强,才能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不竭的资金和动力。该村两委把发展养殖业作为突破口,规划了养殖区,专门聘请市县等专家和教授定期和不定期的来村讲课,传授技术并进行实地指导,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同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积极推广良种良法,走“科技兴农”之路。目前,中心村95%的农户都掌握1-2项农业新科技,全村60%的党员干部成为产业“双带”能手。林业生态观光园、生态优质水稻合作社、水产品养殖基地等蓬勃兴起,“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村集体实力不断增强,预计以后每年能为中心村建设新增资金投入50万元以上。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横山村将资金困局的一张“面饼”,切成几大块,其中上级补助、涉农项目资金、群众出资、能人捐助、社会融资等部分占额较大,分摊了整体压力,破解了融资难题,也可以说是突出重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另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将进一步拓宽横山村的融资渠道,减小其他筹资方面的压力,让整个融资结构更为丰满、比例更为协调,美好乡村建设的“钱荒”问题也由“不敢一试”发展到“不过如此”。


  三、经验启示

  “有钱好办事”,钱从哪里来?美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源源不断地资金硬投入,才能最终达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目标。横山村多点着力,聚沙成塔,为美好乡村建设资金筹措趟出了一条具有横山特色的健康模式,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是要想方设法整合项目资金。我县已经初步整合了涉农项目资金近1亿元,这些资金将全部投入到各中心村,即使平均到30个中心村,每个中心村也将有300余万元的资金量,关键是各中心村要积极向上对接争取,不能坐在家里“等”。从横山村的资金来源结构看,涉农项目资金显然是“主角”,占到了30%多,如果不争取该笔资金或者少争取了,其它途径的资金压力不言而喻。另外,市、县都组织了市直和县直单位结对帮扶,有很多单位都能为中心村带来项目和资金,即使资金量不多,对中心村建设也是一笔不小的补充。横山村的向上争资经验告诉我们,关键还在“主动争取”、“积极落实”上,要充分挖掘相关政策、资源优势,让资金从“嘴上”落到“纸上”、用到“地上”。

  二是要集中力量培育发展产业。没有产业的发展,美好乡村建设便缺少支撑“核心”,更缺少长期投入的资金保障。省里的考核办法对培育产业支撑方面的考核分值比例很大,达到了15分,同时更将“兴业富民”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这与以往开展的村庄整治是有明显区别的,美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已不仅仅停留在美化环境上,更加注重中心村的永续发展。可见,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是中心村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升集体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持久动力支撑的关键之举。横山村聚焦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拿得出手”、“引得来财”的优势产业,走在了全县的前列,也必然会带来美好乡村建设的“先人一步”、“高人一着”。各地应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选择性地培育特色产业,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中心村建设才能有“底气”。

  三是要千方百计发动群众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人民群众,而不是各级政府大包大揽,要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的作用,让群众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号召村内的“小能人”和在外的知名人士,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组织村民参与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既能节省开支,又能为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横山村在发动群众方面工作显著,能让群众出钱出力建设,并能筹集到总计近300万元的资金,可见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运用得好,能发挥出无穷大的正能量。现在农村留守人员多,除了老人、孩子,劳动的主力是妇女,要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的作用,把广大妇女的力量集中起来、动员起来,让她们参与到建设中来,更参与到保护建设成果上来,减少人为破坏基础设施及绿化亮化工程现象。

  四是要精打细算节约建设成本。既要广开源,更要细节流。资金是有限的,用好用活资金是根本,学会过“日子”,更要会过“紧日子”。要规划好资金用途,对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工程和项目,要保证建设资金的正常供给,确保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决不能偷工减料,导致“豆腐渣工程”,造成二次重复建设;要根据村庄和人口规模,选择适合中心村的建设标准,不能“贪大求洋”,建设一批无关紧要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包工不包料,将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稿件来源: 枞阳在线
编辑: 木子

网站介绍 | 联系我们 | 律师声明 | 广告服务 | 举报纠错

枞阳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50286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0 皖网宣备090007号 公安机关备案号34082302000116